《二氧化硫》教学设计
《二氧化硫》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理解二氧化硫的漂白原理,并与其他漂白剂进行对比。
了解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及防治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用类比、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总结二氧化硫的性质,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二氧化硫性质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尤其是其氧化性、还原性和漂白性。
二氧化硫对环境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教学难点 二氧化硫的漂白原理以及与其他漂白剂漂白原理的区别。
设计实验探究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展示一些受酸雨危害的图片,如腐蚀的建筑物、枯黄的树木等,引出酸雨的主要成分之一——二氧化硫。
提问学生是否了解二氧化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二氧化硫。
(二)新课讲授(28分钟) 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5分钟) 展示一瓶收集好的二氧化硫气体,让学生观察其颜色、状态,并闻气味(强调闻气味的正确方法)。
请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教师总结并板书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易溶于水(1:40),易液化。
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18分钟) 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与水反应:演示实验,将二氧化硫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引导学生分析现象得出二氧化硫能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S O 2 + H 2 O ⇌ H 2 S O 3 SO_2 + H_2O \rightleftharpoons H_2SO_3SO2+H2O⇌H2SO3),亚硫酸是一种二元弱酸,不稳定,容易分解。
与碱反应:写出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S O 2 + 2 N a O H = N a 2 S O 3 + H 2 O SO_2 + 2NaOH = Na_2SO_3 + H_2OSO2+2NaOH=Na2SO3+H2O),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二氧化硫过量会发生什么反应,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S O 2 + N a O H = N a H S O 3 SO_2 + NaOH = NaHSO_3SO2+NaOH=NaHSO3)。
氧化性:讲解二氧化硫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处于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通过多媒体展示二氧化硫与硫化氢反应的实验视频,让学生观察现象并写出化学方程式(S O 2 + 2 H 2 S = 3 S ↓ + 2 H 2 O SO_2 + 2H_2S = 3S↓ + 2H_2OSO2+2H2S=3S↓+2H2O),分析该反应中二氧化硫的氧化性。
还原性:演示实验,将二氧化硫气体通入氯水中,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引导学生分析现象,得出二氧化硫能被氯水氧化,写出化学方程式(S O 2 + C l 2 + 2 H 2 O = H 2 S O 4 + 2 H C l SO_2 + Cl_2 + 2H_2O = H_2SO_4 + 2HClSO2+Cl2+2H2O=H2SO4+2HCl)。
进一步说明二氧化硫还能被氧气、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等氧化剂氧化,体现其还原性。
漂白性:演示实验,将二氧化硫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观察品红溶液褪色现象。
加热褪色后的溶液,又恢复红色。
讲解二氧化硫的漂白原理:二氧化硫能与某些有色物质结合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加热时,这些无色物质又会分解,恢复原来的颜色。
通过对比,介绍其他常见漂白剂(如氯气、过氧化氢、活性炭等)的漂白原理,加深学生对二氧化硫漂白性的理解。
二氧化硫对环境的影响及防治措施(5分钟) 结合导入部分的酸雨图片,讲解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之一。
介绍酸雨的危害,如破坏土壤结构、影响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物等。
组织学生讨论如何防治二氧化硫对环境的污染,引导学生从工业生产、能源利用等方面思考,总结出一些防治措施,如开发新能源、对含硫燃料进行脱硫处理、对工业废气进行回收处理等。
(三)课堂小结(5分钟) 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对环境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教师进行补充和完善,强调重点知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四)课堂练习(5分钟) 布置几道与本节课知识点相关的练习题,如选择题、填空题等,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练习,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五)课后作业 书面作业:完成课本上相关的练习题,加深对二氧化硫性质的理解。
拓展作业:查阅资料,了解除了二氧化硫之外,还有哪些物质可能导致酸雨的形成,并写一篇简短的报告。
五、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探究和多媒体展示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二氧化硫的性质等知识。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二氧化硫漂白原理与其他漂白剂漂白原理的区别理解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比和练习。
同时,在引导学生讨论防治二氧化硫污染措施时,可以给予更多时间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环保意识。
- 上一篇:《行道树》教学设计中学语文教案(范文3篇)
- 下一篇:《奥林匹克精神》教学设计
- 相关文章
- 随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