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痣的拼音: zhì 注音:ㄓˋ 异体字:䏯志誌
部首:疒部 部外笔画: 7画 总笔画:12画 康熙字典:痣(12画)
简体部首:疒部 部外笔画:7画 总笔画:12画 造字法:形声:从疒、志声 可拆字为“疒 志”
繁体部首: 疒部 汉字是否常用:否 汉字五行:火 吉凶寓意:中 姓名学:博学多才,个性,睿之意 字体结构:半包围
五笔:UFNI 仓颉:KGP 郑码:TBWZ 中文电码:4029 区位码: 8075 四角号码: 00131
统一码:75e3 笔顺编号: 413411214544 笔顺读写:捺横撇捺横横竖横捺折捺捺 痣的笔顺 丶一ノ丶一一丨一丶フ丶丶
痣字的笔顺分步演示(一笔一画写汉字)
基本字义
(痣)zhì ㄓˋ
痣zhì(ㄓˋ)
⒈ 人体皮肤所生的有色斑点,没有痛痒等感觉。
方言集汇
粤语:zi3
客家话:[沙头角腔] zi5 [宝安腔] zi5 [陆丰腔] zhi5 [客英字典] zhi5 [海陆丰腔] zhi5 [东莞腔] zi5 [台湾四县腔] zih5 [客语拼音字汇] zi4 [梅县腔] tje5
潮州话:gi3
详细解释
痣 zhì
〈名〉
(1) 皮肤上一种先天性的色素沉着区 [mole;nevus;naevus]
痣,黑子。——《广韵》
初,贵嫔生而有赤痣在左臂,治之不灭。——《梁书·高祖丁贵嫔传》
(2) 又如:痣疣(痣和疣。都是赘生在皮肤上的不痛不痒的小疙瘩。比喻多余而无用的东西)
汉语大字典
[①][zhì][《廣韻》職吏切,去志,章。]人体皮肤所生的有色的斑点或小疙瘩。
康熙字典
【廣韻】【集韻】【韻會】?職吏切,音志。【集韻】黑子也。
又通作誌。【史記·高祖紀】左股七十二黑子。【師古註】今中國通呼黶黑子,吳楚俗謂之誌。考證:〔吳楚俗爲黑子爲誌,通呼黶,黑子。〕 謹照師古註原文今中國通呼黶黑子,吳楚俗謂之誌。
说文解字
(志)意也。从心㞢。㞢亦聲。按此篆小徐本無。大徐以意下曰志也補此爲十九文之一。原作从心之聲。今又增二字。依大徐次於此。志所以不錄者周禮保章氏注云。志古文識。葢古文有志無識。小篆乃有識字。保章注曰。志古文識。識、記也。哀公問注曰。志讀爲識。識、知也。今之識字、志韵與職韵分二解。而古不分二音。則二解義亦相通古文作志。則志者、記也、知也。惠定宇曰。論語賢者識其大者、蔡邕石經作志。多見而識之、白虎通作志。左傳曰以志吾過。又曰且曰志之。又曰歲聘以志業。又曰吾志其目也。尙書若射之有志。士喪禮志矢注云志猶擬也。今人分志向一字。識記一字。知識一字。古衹有一字一音。又旗幟亦卽用識字。則亦可用志字。詩序曰。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爲志。發言爲詩。志之所之不能無言。故識从言。哀公問注云志讀爲識者、漢時志識已殊字也。許心部無志者、葢以其卽古文識而識下失載也。職吏切。一部。
英语翻译
spots, moles; birthmark
带"痣"字的组词
朱砂痣 、点痣 、痣疣 、黑痣
- 随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