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状元二榜眼三探花四的含义
在古代科举考试的殿试中,一甲前三名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第四名没有特定称谓 ,但二甲第一名叫传胪。以下为你详细介绍这些称呼及其含义:
状元:是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 “状”原指应试者在礼部考试后呈递的自荐书,“元”即首位、第一。 获得状元称号者,是科举考试中的佼佼者,备受尊崇,往往会有光明的仕途前景。
榜眼:殿试第二名。“榜眼”一词源于北宋,最初指的是第二、三名,因为在公布皇榜时,状元居首,榜眼二人分列左右,如同双眼,所以称榜眼。后来逐渐专指第二名。
探花:殿试第三名。唐朝时,新科进士放榜后会举行游园宴,挑选同榜中最年轻且英俊的两位进士作为“探花使”,负责采摘名园中的鲜花迎接状元,于是便有了“探花”之称。到北宋晚期,成为殿试第三名的专属称呼。
传胪:二甲第一名被称为“传胪”。在殿试唱名(宣布名次)时,二甲第一名紧接一甲三名之后,传唱于朝廷,故而得名 。
虽然第四名没有特别固定统一的专门称谓,但能在殿试中名列前茅,同样都是学识出众、经过层层严格选拔脱颖而出的优秀人才,都有机会进入仕途,为国家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