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桃花心木》原文及赏析
《桃花心木》原文
乡下老家前面,有一块非常大的空地,租给人家种桃花心木的树苗。
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从前老家林场种了许多,已长成几丈高的一片树林。所以当我看到桃花心木仅及膝盖的树苗,有点儿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
种桃花心木苗的是一个个子很高的人,他弯腰种树的时候,感觉就像插秧一样。
树苗种下以后,他常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我住在乡下时,天天都会在桃花心木苗旁的小路上散步,种树苗的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我越来越感到奇怪。
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我起先以为他太懒,有时隔那么久才给树浇水。
但是,懒人怎么知道有几棵树会枯萎呢?
后来我以为他太忙,才会做什么事都不按规律。但是,忙人怎么可能做事那么从从容容?
我忍不住问他: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应该不会这么容易就枯萎吧?
种树的人笑了,他说:“种树不是种菜或种稻子,种树是百年的基业,不像青菜几个星期就可以收成。所以,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里找水源。我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它几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种树人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
他的一番话,使我非常感动。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苗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
种树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赏析
主题深刻
文章借种树喻育人,通过种树人培育桃花心木树苗的故事,揭示了一个关于人生成长的哲理:人和树木一样,只有在不确定的环境中经受住考验,克服依赖性,才能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茁壮成长。这种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将抽象的人生道理具象化,让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作者从日常生活中平凡的种树场景入手,引发对人生深层次问题的思考,使文章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启发性。
传达了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应有的态度。生活中充满了各种不可预测的因素,就像老天下雨一样无常。人只有学会在这种不确定中积极应对,不断适应变化,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这种对人生的深刻洞察,使文章超越了简单的叙事,上升到对人生智慧的探讨。
写作手法巧妙
悬念设置:文章开篇便通过描述种树人浇水时间和水量的不规律,以及树苗莫名枯萎等现象,设置了重重悬念,引发读者的好奇心,激发读者想要一探究竟的欲望。随着故事的发展,悬念逐步解开,读者恍然大悟的同时,也对文章所传达的道理有了更深刻的印象。这种悬念的运用,使文章情节跌宕起伏,避免了平铺直叙的单调。
对比衬托:将种树人有规律浇水与不规律浇水所产生的不同结果进行对比。如果每天定时定量浇水,树苗会养成依赖心理,根系浮浅,难以长成大树;而在不确定环境中生长的树苗,却能努力扎根,茁壮成长。通过这种对比,突出了在不确定环境中成长对树木和人的重要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表现力。同时,以桃花心木树苗的成长来衬托人的成长,使抽象的人生道理更加生动形象。
人物形象鲜明
种树人这一形象刻画得十分生动。他看似“懒惰”“不按规律”行事,实则有着深刻的种树智慧。他的寥寥数语,如“种树是百年的基业……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里找水源”“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简洁而有力地展现了他对树木生长规律的深刻理解。他的行为和言语体现出一种沉稳、睿智的特质,是一位深谙自然之道和育人之理的智者形象。这种鲜明的人物形象塑造,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为主题的表达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
语言质朴自然
林清玄的语言风格质朴平实,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堆砌,但却充满了感染力。文中的叙述和对话都简洁明了,如“他弯腰种树的时候,感觉就像插秧一样”“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等语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绘出生活场景,让读者倍感亲切。这种质朴自然的语言,与文章所表达的深刻哲理相得益彰,使读者在轻松阅读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 上一篇:《孤独之旅》读后感(范文3篇)
- 下一篇:安全生产工作实施方案1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