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文晏子使楚课堂教学实录
《晏子使楚》课堂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有一位杰出的外交家,他以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维护了自己国家的尊严,他就是晏子。(板书:晏子)关于晏子,同学们课前已经查阅了资料,谁来说说你对他的了解?
生1:晏子原名晏婴,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大夫。
生2:他身材矮小,但很有才华,是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师:很好,看来大家预习得很认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晏子的课文——《晏子使楚》。(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使”是什么意思?“楚”指的是什么?
生:“使”是出使的意思,“楚”指的是楚国。
师:对,晏子作为齐国的使者前往楚国,在这次外交活动中,发生了哪些精彩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读完后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课文中的生字词大家都认识了吗?老师来检查一下。(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正音)
侮辱 临淄 敝国 规矩 囚犯 大臣 淮南 柑橘 枳 盗贼 笑嘻嘻 赔不是
师:这些词语中,有几个多音字,大家要注意。(讲解“为”“行”“得”的不同读音和用法)
师:现在,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课文讲了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事。
师:概括得很准确。那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晏子又是如何应对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并用不同的符号标注出来。
三、精读课文,体会晏子的智慧
分析第一次侮辱与应对
师:谁先来汇报楚王第一次是怎样侮辱晏子的?
生: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晏子来到楚国,楚王叫人把城门关了,让晏子从这个洞进去。
师:(出示句子)“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晏子来到楚国,楚王叫人把城门关了,让晏子从这个洞进去。”从这里可以看出楚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楚王很傲慢、无礼,不尊重晏子。
师:那晏子是怎么应对的呢?
生: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师:(出示句子)晏子的话妙在哪里?请同学们小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师:哪个小组先来分享你们的讨论结果?
生1:晏子把楚国说成“狗国”,如果楚王让他从狗洞进去,那楚国就是“狗国”,这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生2:晏子的话很委婉,既有力地回击了楚王,又不失礼貌。
师:大家分析得很到位。晏子用巧妙的语言,将计就计,让楚王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只好吩咐打开城门,迎接晏子。这就是晏子的智慧。(板书:第一次 钻狗洞 访狗国)
分析第二次侮辱与应对
师:楚王第一次侮辱晏子没有成功,接着又进行了第二次侮辱。谁来说说楚王是怎么做的?
生:楚王见到晏子,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还说齐国派晏子这样的人来,是没有人才了。
师:(出示句子)从楚王的话中,你能体会到他怎样的心态?
生:楚王很轻蔑,看不起晏子和齐国。
师:面对楚王的再次侮辱,晏子是如何回应的呢?
生:晏子严肃地回答:“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晏子还说齐国按照规矩,上等人访问上等国家,下等人访问下等国家,他最不中用,所以被派到楚国来了。
师:(出示句子)晏子说的这段话很有意思,他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生:晏子用了夸张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说明齐国人很多,有力地反驳了楚王说齐国没有人的说法。
师:那晏子说自己最不中用,所以被派到楚国来,这又妙在哪里呢?
生:这是在贬低自己,实际上是在讽刺楚国是下等国家。
师:非常好。晏子再次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化解了楚王的侮辱。(板书:第二次 没人才 下等国)
分析第三次侮辱与应对
师:楚王两次侮辱晏子都失败了,但他并不甘心,又想出了一个坏主意。楚王第三次是怎样侮辱晏子的呢?
生:楚王安排酒席招待晏子。正当他们吃得高兴的时候,有两个武士押着一个囚犯,从堂下走过。楚王看见了,问他们押的是什么人,武士回答说是齐国人,犯了盗窃罪。楚王就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儿?”
师:(出示句子)楚王这样做,目的是什么?
生:楚王想借此机会羞辱晏子和齐国,显示楚国的威风。
师:那晏子是怎么应对的呢?
生: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师:(出示句子)晏子把齐国人在楚国做盗贼的原因归结为水土不同,这里的“水土不同”分别指什么?
生:前一个“水土”指的是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后一个“水土”指的是楚国的社会风气和治安状况。
师:晏子用柑橘打比方,说明了什么?
生:晏子用类比的方法,说明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到楚国却做盗贼,是楚国的社会环境不好,从而有力地反驳了楚王对齐国人的污蔑。
师:说得真好。晏子的回答真是有理有据,让楚王无言以对。(板书:第三次 做强盗 风气差)
四、总结全文,感受晏子形象
师: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看到了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都巧妙地进行了回击。从晏子的应对中,你觉得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1:晏子是一个聪明机智、能言善辩的人。
生2:晏子还是一个勇敢无畏、热爱祖国的人,他用自己的智慧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师:对,晏子以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挫败了楚王的一次次侮辱,捍卫了齐国的尊严。他不愧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板书:聪明机智 能言善辩 热爱祖国)
五、拓展延伸
师:在历史上,像晏子这样机智善辩的人物还有很多,比如蔺相如、诸葛亮等。他们在外交或政治场合中,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口才,为国家或个人赢得了荣誉。课后,请同学们搜集他们的故事,下节课我们一起分享。
六、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晏子与楚王三次交锋的段落。
仿照课文,运用对话描写,写一个小故事,表现人物的聪明才智。
- 上一篇:二泉映月课文内容
- 下一篇:国学三字经教案(范文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