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教案(范文3篇)
《春》教案
一、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习文中细致观察、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习文中的修辞手法,感受语言之美。
理解作者对春天的细致描写,体会作者情感。
难点
领会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感悟作者对生命的热爱。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3分钟)
通过播放一段春天美景的视频,引导学生描述自己眼中春天的样子,从而引出课题《春》。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7分钟)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春”写了哪些内容?
请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盼春、绘春、赞春。
精读课文,研读赏析(20分钟)
分析“绘春”部分,引导学生找出作者描绘的五幅春景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幅自己喜欢的春景图进行研读,思考:作者从哪些角度描写这一景物?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并总结:
春草图:从视觉(“嫩嫩的,绿绿的”)、触觉(“软绵绵的”)描写,运用拟人手法,写出小草的生机与活力。
春花图:从视觉(“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嗅觉(“花里带着甜味儿”)描写,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春花的繁茂、艳丽。
春风图:从触觉(“吹面不寒杨柳风”)、嗅觉(“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听觉(“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描写,运用引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春风的温暖、柔和。
春雨图:从视觉(“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听觉(“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描写,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春雨的细密、轻盈。
迎春图:从动作(“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神态(“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描写,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人们迎接春天的喜悦心情。
体会情感,总结写法(10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如此细致地描绘春天的景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作者通过对春天美景的描写,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也抒发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总结本文的写作手法:细致观察、多角度描写、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借景抒情。
课堂小结(3分钟)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本文的重点知识和写作手法,鼓励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留心观察生活中的美景。
布置作业(1分钟)
仿照《春》的写作手法,写一篇描写秋天景色的短文,不少于300字。
《济南的冬天》教案
一、教学目标
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感受济南冬天的温暖与美丽。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体会作者对济南的喜爱之情。
品味文中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把握济南冬天的特点,理解作者所描绘的景物画面。
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赏析文中优美的语句。
难点
体会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独特感受和深厚情感。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对比分析法、问题引导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3分钟)
提问学生冬天的一般特点,然后展示济南冬天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济南冬天独特之处的好奇,从而导入新课。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7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思考:济南的冬天有什么特点?
请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温晴。
精读课文,深入探究(20分钟)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济南冬天山、水的段落,思考:作者是如何描写山、水来体现“温晴”这一特点的?
分析描写山的部分:
阳光朗照下的山:“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山的可爱、温静。
薄雪覆盖下的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等语句,从颜色、形状等角度描写,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山的秀丽。
城外的远山:“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卧”字用得极妙,生动形象地写出雪的姿态,给人以宁静、安闲的感觉。
分析描写水的部分:
“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写出水的温暖。
“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从水藻的绿衬托出水的清澈、透明。
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体会作者描写景物的精妙之处。
品味语言,体会情感(10分钟)
找出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语句,说说喜欢的理由。
教师引导学生从修辞手法、用词准确性等方面进行赏析。
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济南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课堂小结(3分钟)
总结济南冬天的特点以及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强调作者对济南的深情厚谊。
布置作业(1分钟)
以“家乡的冬天”为题,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描写方法,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一、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两个不同场景,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学习文中细致入微的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理解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中的不同生活经历及成长感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分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景物描写及特点。
把握作者在两个场景中的不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
难点
理解作者对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复杂情感以及文章的深层主题。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3分钟)
让学生分享自己童年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或一个地方,然后引出鲁迅笔下的童年——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初读课文,梳理内容(7分钟)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写了哪些事情?
请学生概括,教师总结:百草园里的快乐生活(如听故事、找蜈蚣、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等);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入学礼节、教书先生、学习内容、课间游戏等)。
精读课文,赏析百草园(20分钟)
找出描写百草园景物的段落,齐声朗读。
思考:作者从哪些角度描写百草园的景物?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学生自主探究后小组交流,教师引导总结:
从视觉(碧绿的菜畦、高大的皂荚树等)、听觉(鸣蝉长吟、油蛉低唱等)、味觉(又酸又甜的覆盆子)等角度描写。
运用比喻(“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排比(“不必说碧绿的菜畦……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百草园景色的美丽和充满生机,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分析“雪地捕鸟”片段,体会作者童年的乐趣。
研读三味书屋,体会情感(10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是怎样的?他对三味书屋的情感是怎样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虽然比较枯燥,但也有一些有趣的事情,如课间在园子里折腊梅花、寻蝉蜕等。作者对三味书屋既有对严格学习生活的无奈,又有对老师的尊敬和对那段学习时光的怀念。
总结全文,深化主题(3分钟)
回顾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经历,总结文章主题:通过对童年生活两个场景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纯真快乐时光的怀念,同时也揭示了儿童对知识的追求和成长过程中的复杂情感。
布置作业(1分钟)
以“我的童年乐园”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运用多种描写方法,不少于500字。
- 上一篇:小升初自我介绍(范文3篇)
- 下一篇:我眼中的冬天作文(范文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