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底穴位图通便
足底有多个穴位与身体脏腑经络相连,刺激这些穴位对通便有一定辅助作用,以下为您详细介绍: 涌泉穴 位置:位于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
约当足底第2、3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
功效:中医认为,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来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
刺激涌泉穴可激发肾经气血运行,调节人体阴阳平衡。
对于因阴虚肠燥引起的便秘,有滋阴降火、润肠通便的作用。
按摩方法:每晚睡前,先用温水泡脚15 - 20分钟,使足部血液循环加快。
然后坐在椅子上,将一只脚放在另一条腿的大腿上,用拇指指腹从足跟向足尖方向推按涌泉穴,力度适中,以穴位处有微微酸胀感为宜,每次推按100 - 200次,双脚交替进行。
也可以用艾灸的方式,点燃艾条后,距离涌泉穴皮肤2 - 3厘米进行熏烤,以局部皮肤温热但不灼痛为度,每次艾灸15 - 20分钟,每周2 - 3次。
失眠穴 位置:在脚底的后半部,脚跟的中心位置 。
功效:此穴位虽名为失眠穴,但对肠胃功能也有一定调节作用。
通过刺激该穴位,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增强消化功能,有助于改善便秘症状。
尤其适用于因精神压力大、焦虑导致的胃肠功能紊乱引起的便秘。
按摩方法:采用指压法,用拇指或食指指腹垂直按压失眠穴,每次按压3 - 5秒,然后松开,重复操作50 - 100次,每天早晚各进行一次。
也可以使用按摩球,将按摩球放在脚底失眠穴位置,来回滚动按摩,力度以个人能承受为宜,每次按摩5 - 10分钟。
大肠反射区 位置:位于双足足底外侧缘,跟骨前缘,呈一横带状区域;及双足足底中部,横结肠反射区的内侧,呈竖带状区域 。
功效:根据反射疗法理论,刺激足底的大肠反射区,可直接调节大肠的功能,促进肠道蠕动,增加粪便排出,从而缓解便秘问题。
按摩方法:用拇指指腹沿着大肠反射区的位置,从外向内或从上向下进行推按,手法要均匀、缓慢,力度适中,以局部有酸麻胀感为度。
每次推按100 - 150次,每天坚持按摩2 - 3次。
小肠反射区 位置:位于双足足底中部,被横结肠反射区分割为上下两部分,呈“凹”字形区域 。
功效:小肠在人体消化吸收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刺激小肠反射区,有助于增强小肠的分清泌浊功能,促进食物残渣顺利进入大肠,进而改善便秘情况。
按摩方法:用食指关节或按摩棒,以适当力度在小肠反射区进行点按,每个点按3 - 5秒,然后移动到下一个点,依次进行按摩,整个反射区按摩时间约5 - 10分钟,每天1 - 2次。
足底穴位图通便(1)
足底穴位图通便(2)
足底穴位图通便(3)
足底穴位图通便(4)
足底穴位图通便(5)
足底穴位图通便(6)
足底穴位图通便(7)
足底穴位图通便(8)
足底穴位图通便(9)
足底穴位图通便(10)
足底穴位图通便(11)
足底穴位图通便(12)
足底穴位图通便(13)
足底穴位图通便(14)
足底穴位图通便(15)
足底穴位图通便(16)
足底穴位图通便(17)
足底穴位图通便(18)
足底穴位图通便(19)
足底穴位图通便(20)
足底穴位图通便(21)
足底穴位图通便(22)
足底穴位图通便(23)
足底穴位图通便(24)
足底穴位图通便(25)
足底穴位图通便(26)
足底穴位图通便(27)
足底穴位图通便(28)
足底穴位图通便(29)
足底穴位图通便(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