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食穴位图大全
以下为您介绍一些有助于消食的常见穴位: 头面部穴位 四缝穴 定位:在手指,第2~5指掌面的近侧指间关节横纹的中央,一手4穴,左右共8穴。
功效:消食化积,祛痰导滞。
常用于治疗小儿疳积、百日咳等,对小儿消化不良有很好的效果。
一般采用点刺放血的方法,挤出少量黄白色透明样黏液 。
板门穴 定位:在手掌大鱼际平面。
功效:健脾和胃、消食化滞。
主要用于乳食停滞、食欲不振等消化系统病症。
操作时,一般用揉法,称揉板门。
胸腹部穴位 中脘穴 定位: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上。
功效:它是胃之募穴,六腑精气汇聚之处。
具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的功效。
可调理各种脾胃病症,如胃脘疼痛、腹胀、呕吐、呃逆、食不化等。
按摩时,可将掌心对准中脘穴,以顺时针方向打圈按摩。
神阙穴 定位:在脐区,脐中央。
功效:有培元固本、回阳救脱、和胃理肠的作用。
对于消化不良引起的腹痛、腹泻等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可采用艾灸的方式,温和灸神阙穴,能起到温阳健脾、促进消化的效果。
天枢穴 定位:在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
功效:是大肠之募穴,能调理肠胃气机。
对于消化不良导致的腹胀、便秘或腹泻等都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可用双手食指和中指按揉天枢穴,每次10 - 15分钟。
上肢穴位 足三里穴 定位: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功效:为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等功效。
经常刺激足三里穴能促进胃肠蠕动,增强消化功能。
可通过按摩、艾灸等方式刺激该穴位,日常保健可每天用拇指指腹按揉足三里,每侧穴位按揉3 - 5分钟。
内关穴 定位: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功效:不仅能宁心安神、理气止痛,还对消化系统有调节作用。
可缓解消化不良引起的恶心、呕吐等症状。
按摩时,用拇指指尖垂直按压内关穴,有酸胀感为宜,每次按压3 - 5分钟。
合谷穴 定位:在手背,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简便取穴:以一手的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功效:能疏风解表、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刺激合谷穴可促进胃肠蠕动,辅助改善消化功能,尤其适用于因胃肠气滞导致的消化不良。
可自行用拇指和食指拿捏合谷穴部位,每次1 - 2分钟。
背部穴位 脾俞穴 定位:在脊柱区,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功效:是脾脏之气输注于背部的穴位,具有健脾和胃、利湿升清的功效。
对脾胃虚弱、运化无力所致的消化不良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可采用按摩或艾灸的方法,按摩时用指腹按揉,每次5 - 10分钟;艾灸时距离皮肤2 - 3厘米进行温和灸,每次15 - 20分钟。
胃俞穴 定位:在脊柱区,第1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功效:为胃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特定穴,能和胃健脾、理中降逆。
可用于改善胃脘痛、呕吐、腹胀、消化不良等胃部不适症状。
刺激方式与脾俞穴类似,可按摩或艾灸。
消食穴位图大全(1)
消食穴位图大全(2)
消食穴位图大全(3)
消食穴位图大全(4)
消食穴位图大全(5)
消食穴位图大全(6)
消食穴位图大全(7)
消食穴位图大全(8)
消食穴位图大全(9)
消食穴位图大全(10)
消食穴位图大全(11)
消食穴位图大全(12)
消食穴位图大全(13)
消食穴位图大全(14)
消食穴位图大全(15)
消食穴位图大全(16)
消食穴位图大全(17)
消食穴位图大全(18)
消食穴位图大全(19)
消食穴位图大全(20)
消食穴位图大全(21)
消食穴位图大全(22)
消食穴位图大全(23)
消食穴位图大全(24)
消食穴位图大全(25)
消食穴位图大全(26)
消食穴位图大全(27)
消食穴位图大全(28)
消食穴位图大全(29)
消食穴位图大全(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