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常山的功效与副作用 中药常山的别名
中药常山的功效与副作用
涌吐药:凡以促使呕吐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毒物、宿食、痰涎等停滞在胃脘或胸膈以上所致病证的药物,称为涌吐药,也称催吐药。
本类药物味多酸苦,归胃经,具有涌吐毒物、宿食、痰涎的作用。适用于误食毒物,停留胃中,未被吸收;或宿食停滞不化,尚未入肠,胃脘胀痛;或痰涎壅盛,阻于胸膈或咽喉,呼吸急促;或痰浊上涌,蒙蔽清窍,癫痫发狂等证。涌吐药物的运用,属于“八法”中的吐法,旨在因势利导,驱邪外出,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此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谓“其高者因而越之”。
因本类药物作用峻猛,药后患者反应强烈而痛苦不堪,故现代临床已少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类药物具有催吐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刺激胃黏膜的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呕吐中枢兴奋而致吐。
来源:常山本品为虎耳草科植物常山的干燥根。主产于四川、贵州。秋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晒干。切薄片。本品气微,味苦。以切面黄白色、味苦者为佳。生用或炒用。
相关名字:互草,恒山,七叶,鸡骨常山,翻胃木,黄常山,土常山,大金刀,大常山,树盘根,一枝蓝,鸡骨风,风骨木,白常山,摆子药
产地:主产于四川、贵州。
性味归经:苦、辛,寒;有毒。归肺、肝、心经。
功效:涌吐痰涎,截疟。
性状鉴别:
药材性状:
干燥的根圆柱形,常分歧,弯曲扭转,长10~15厘米,直径约0.3~2厘米。表面黄棕色,有明显的细纵纹及支根痕迹,栓皮易剥落,显出淡黄色木质部。质坚硬,折断时有粉飞出。横断面黄白色,用水湿润后可见明显的类白色射线,放射状排列。根基类圆柱形而近块状。横断面除中央有髓外,其他均与根的横断面相同。气微弱,昧苦。以质坚实而重、形如鸡骨,表面及断面淡黄色、光滑者为佳,根粗长顺直、质松、色深黄、无苦味者不可入药。
主治病证:
1.痰饮停聚,胸膈痞塞
本品辛开苦泄,善于开泄痰结,其性上行,能引吐胸中痰饮,适用于痰饮停聚,胸膈壅塞,不欲饮食,欲吐而不能吐者。常以本品配甘草,水煎和蜜温服。然此法今已少用。
2.疟疾 古有“无痰不成疟”之说。
本品善于祛痰而截疟,为治疟之要药。适用于各种疟疾,尤以治间日疟、三日疟为佳。古方常单用本品浸酒或煎服治疟,临证亦可配伍运用。若治疟疾寒热往来,或二、三日一发者,可与槟榔、厚朴、草豆蔻等同用,如常山饮(《圣济总录》);若虚人久疟不止者,可与黄芪、人参、何首乌等同用;治疗疟久不愈而成疟母者,则与鳖甲、三棱、莪术等同用,如截疟常山饮(《丹溪心法》)。
用法用量:煎服,5~9g。涌吐可生用,截疟宜酒制用。治疗疟疾宜在寒热发作前半天或2小时服用。
使用注意:本品有催吐副作用,用量不宜过大;孕妇及体虚者慎用。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主要含生物碱类成分和香豆素类成分。生物碱主要有常山碱甲、乙、丙,三者为互变异构体,总称常山碱,是抗疟的有效成分,另含常山次碱、4-喹唑酮等;香豆素类成分主要有常山素A、B等。
2.药理作用
本品水煎剂及醇提液对疟疾有效。其中常山碱甲的疗效相当于奎宁,常山碱丙抗疟作用最强,约为奎宁的100倍,常山碱乙次之;常山碱甲、乙、丙还能通过刺激胃肠的迷走神经与交感神经末梢而反射性地引起呕吐;此外,本品还有降压、兴奋子宫、抗肿瘤、抗流感病毒、抗阿米巴原虫、消炎、促进伤口愈合等作用。
3.不良反应
常山具有强烈的致吐作用,并可致肝、肾的病理损害。中毒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便血等;严重时能破坏毛细血管而导致胃肠黏膜充血或出血;并能引起心悸、心律不齐、发绀及血压下降,最终可因循环衰竭而死亡。常山中毒的主要原因是口服剂量过大。
- 上一篇:中药胆矾的功效与作用
- 下一篇:中药鸡冠花的功效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