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五倍子的功效和作用
收涩药之敛肺涩肠药
收涩药:凡以收敛固涩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各种滑脱病证的药物,称为收涩药,又称固涩药。
收涩药分类:可分为固表止汗药、敛肺涩肠药、固精缩尿止带药三类。但某些药物具有多种功用,临床应用应全面考虑。
第二节 敛肺涩肠药
本类药物酸涩收敛,主入肺经或大肠经。分别具有敛肺止咳喘、涩肠止泻痢作用。前者主要用于肺虚喘咳,久治不愈或肺肾两虚,摄纳无权的虚喘证;后者用于大肠虚寒不能固摄或脾肾虚寒所致的久泻、久痢。
本类药物治久咳虚喘者,如为肺虚,则加补肺益气药;如为肾虚,则加补肾纳气药同用。治久泻、久痢兼脾肾阳虚者,则配温补脾肾药;若兼气虚下陷者,则宜配补气升提药;若兼脾胃气虚者,则配补益脾胃药。
本类药酸涩收敛。属敛肺止咳之品,对痰多壅肺所致的咳喘不宜用;属涩肠止泻之品,对泻痢初起,邪气方盛,或伤食腹泻者不宜用。
来源:五倍子本品为漆树科植物盐肤木、青麸杨Rhus或红麸杨.叶上的虫瘿,主要由五倍子蚜寄生而形成。主产于四川、贵州、陕西、河南、湖北。秋季采摘,置沸水中略煮或蒸至表面呈灰色,杀死蚜虫,取出,干燥。按外形不同,分为“肚倍”“角倍”。本品气特异,味涩。以个大,完整,壁厚,色灰褐色者为佳。生用。
相关名字:棓子、百药煎、百虫仓
产地:主产于四川、贵州、陕西、河南、湖北。
性味归经:酸、涩,寒。归肺、大肠、肾经。
功效:敛肺降火,涩肠止泻,敛汗,固精止遗,止血,收湿敛疮。
性状鉴别:
药材性状:
①角倍
又名:菱倍,花倍.呈不规则的囊状或菱角状,有若干瘤状突起或角状分枝,表面黄棕色至灰棕色,有灰白色软滑的绒毛,质坚脆,中空,破碎后可见黑褐色倍蚜的尸体及白色外皮和粉状排泄物。壁厚1~2毫米,内壁浅棕色,平滑。破折面角质样。气微而特异,味涩而有收敛性。以皮厚、色灰棕、完整不碎者为佳。
②肚倍
又名:独角倍。呈纺锤形囊状或长圆形,无突起或分枝,外表毛茸较少,壁厚2~3毫米,折断面角质样,较角倍光亮。以个大、皮厚、质坚、完整者为佳。
主治病证:
1.肺虚久咳,肺热痰嗽
本品酸涩收敛,性寒清降,入肺经,既能敛肺止咳,又能清肺降火,适用于肺虚久咳,肺热痰嗽。因本品又能止血,故尤宜于咳嗽咳血者。治肺虚久咳,常与五味子、罂粟壳等药同用;治肺热痰嗽,可与瓜蒌、黄芩、浙贝母等药同用。治热灼肺络、咳嗽咳血,常与藕节、白及等药同用。
2.久泻久痢
本品酸涩入大肠经,有涩肠止泻之功。用治久泻久痢,可与诃子、五味子等同用,以增强涩肠止泻痢之功。
3.自汗,盗汗
本品功能敛肺止汗。治自汗、盗汗,可单用研末,与荞面等分作饼,煨熟食之;或研末水调敷肚脐处。也可与其他收敛止汗药配伍。
4.遗精,滑精
本品入肾经能涩精止遗。治肾虚精关不固之遗精、滑精者,常与龙骨、牡蛎等同用。
5.崩漏,便血痔血,外伤出血
本品有收敛止血作用。治崩漏,可单用,或与棕榈炭、血余炭等同用;治便血、痔血,可与槐花、地榆等同用,煎汤内服或熏洗患处。
6.痈肿疮毒,皮肤湿烂
本品外用能收湿敛疮,且有解毒消肿之功。治湿疮流水、溃疡不敛、疮疖肿毒、肛脱不收、子宫下垂等,可单味或配合枯矾研末外敷或煎汤熏洗。
此外,本品也可用治消渴。
用法用量:煎服,3~ 6g。外用适量。研末外敷或煎汤熏洗。
使用注意:湿热泻痢者忌用。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主要含鞣质:1,2,3,4,6-五-O-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3-O-二没食子酰基一1,2,4,6-四-O-没食子酰基- β-D-葡萄糖等。还含有没食子酸、脂肪酸等。《中国药典》规定本品含鞣质不得少于50.0%,含鞣质以没食子酸计不得少于50.0%。
2.药理作用
没食子酸对蛋白质有沉淀作用,与皮肤,黏膜的溃疡面接触后,其组织蛋白质即被凝固,造成一层被膜而呈收敛作用;腺细胞的蛋白质被凝固引起分泌抑制,产生黏膜干燥;神经末梢蛋白质的沉淀,可呈微弱的局部麻醉现象。与若干金属、生物碱苷类形成不溶解化合物,因而用作解毒剂。对小肠有收敛作用,可减轻肠道炎症,止腹泻。此外,尚有抑菌作用。
注:内容及图片来自教材和网络,仅作科普学习,文中涉及所有方剂药物及治法为学习参考之用,非专业人士请勿试药。
- 上一篇:中药罂粟壳的功效与作用
- 下一篇:中药乌梅的功效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