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首页 > 健康小知识 > 健康常识 > 详情

中药桔梗的功效与作用

本节药物药性多寒凉,有清化热痰之功,部分药物质润,兼能润燥,部分药物味咸,兼能软坚散结。清化热痰药主治热痰证,如咳嗽气喘,痰黄质稠者;若痰稠难咯,唇舌干燥之燥痰证,宜选质润之润燥化痰药;痰热癫痫、中风惊厥、瘿瘤、痰火瘰疬等、均可以清化热痰药治之。临床应用时,常与清热泻火、养阴润肺药配伍,以期达到清化热痰,清润燥痰的目的。

药性寒凉的清化热痰药、润燥化痰药,则寒痰与湿痰证不宜用。

中药桔梗的功效与作用

来源:桔梗既是我国传统中药材,有着悠久的用药历史,被列为40大宗药材目录;又是一种食材,东北、韩国、日本等地常用其制作成泡菜,或用于清炒、凉拌食用,甚至加工桔梗饮料等,可谓药用、食用俱佳。桔梗为桔梗科植物桔梗的根。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刮去外皮,放清水中浸2~3小时,切片,晒干生用或炒用。

相关名字:包袱花、铃哨花、道拉基。

产地: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以东北、华北地区产量较大,华东地区质量较优。

性味归经:苦、辛,平。归肺经。

功效:宣肺,祛痰,利咽,排脓。

性状鉴别:

中药桔梗的功效与作用

本品正品外观呈长纺锤形或长圆柱形,顶端具芦头,多有半月形茎痕,俗称芦碗,下部渐细,通体皱缩纵沟,下部尤多,并有类白色的皮孔样根痕,质地坚脆,易折断,断面略颗粒状,有放射状裂隙,皮部较窄,形成层显著,淡棕色,木部类白色,有棕色环纹较明显,中央无髓,口尝味微甜而后微苦。

中药桔梗的功效与作用

主治病证:

1.咳嗽痰多,胸闷不畅。

本品辛散苦泄,宣开肺气,祛痰,无论寒热皆可应用。风寒者,配紫苏、杏仁,如杏苏散(《温病条辨》);风热者,配桑叶、菊花、杏仁,如桑菊饮(《温病条辨》);若治痰滞胸痞,常配枳壳用。

2.咽喉肿痛,失音。

本品能宣肺泄邪以利咽开音。凡外邪犯肺,咽痛失音者,常配甘草、牛蒡子等用,如桔梗汤(《金匮要略》)及加味甘桔汤(《医学心悟》)。治咽喉肿痛,热毒盛者,可配射干、马勃、板蓝根等以清热解毒利咽。

3.肺痈吐脓。

本品性散上行,能利肺气以排壅肺之脓痰。治肺痈咳嗽胸痛。咯痰腥臭者,可配甘草用之,如桔梗汤(《金匮要略》);临床上可再配鱼腥草、冬瓜仁等以加强清肺排脓之效。

此外,本品又可宣开肺气而通二便,用治癃闭、便秘。

用法用量:煎服,3~10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本品性升散,凡气机上逆,呕吐、呛咳、眩晕、阴虚火旺咳血等不宜用,胃、十二指肠溃疡者慎服。用量过大易致恶心呕吐。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胸胁痛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惊恐悸气。”

2.《珍珠囊药性赋》:“其用有四:止咽痛,兼除鼻塞;利膈气,仍治肺痈;一为诸药之舟楫;一为肺部之引经”。

3.《本草蒙筌》:“开胸膈,除上气壅,清头目,散表寒邪,驱胁下刺痛,通鼻中窒塞,咽喉肿痛急觅,逐肺热,住咳,下痰,治肺痈排脓,养血,仍消恚怒,尤却怔忡。”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多种皂苷,主要为桔梗皂苷,多种混合皂苷经完全水解所产生的皂苷元有桔梗皂苷元,远志酸、以及少量的桔梗酸。另外还含菊糖、植物甾醇等。

2.药理作用:所含的桔梗皂苷对口腔、咽喉部位、胃粘膜的直接刺激,反射性地增加支气管粘膜分泌亢进从而使痰液稀释,易于排出;桔梗有镇咳作用,有增强抗炎和免疫作用,其抗炎强度与阿斯匹林相似;水提物能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强中性白细胞的杀菌力,提高溶菌酶活性;对应激性溃疡有预防作用。桔梗粗皂苷有镇静、镇痛、解热作用,又能降血糖、降胆固醇,松弛平滑肌。桔梗皂苷有很强的溶血作用,但口服能在消化道中分解破坏而失去溶血作用。

3.临床研究:桔梗除用治呼吸系统疾病外,近年来还常治其它系统病变,苍术桔梗汤(苍、白术、桔梗等)治疗小儿病毒性与消化不良性肠炎,取得满意疗效(四川中医,1999,2:42);大黄桔梗组成大黄桔梗汤,开水泡服,治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的排尿困难者68例,只有4例无效(中国行为医学科学杂志,2001,1:50);取桔梗、当归、川芎饮片煎煮,制成油/水乳剂,擦面部皮疹处,治疗黄褐斑有确效(医药学报,1992,6:35)

4.不良反应:服后能刺激胃粘膜,剂量过大,可引起轻度恶心,甚至呕吐。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慎用,剂量也不宜过大,本品有较强的溶血作用,故只宜口服,不能注射。口服后桔梗皂苷在消化道被水解而破坏,即无溶血作用。

其他:

桔梗去芦始于唐代,桔梗芦头中含有一定量的桔梗皂苷,有建议连芦头作药用。李时珍讲桔梗的芦头“可吐上膈风热痰实”,用法为生研末,白汤调服一二钱,探吐。《中药大辞典》将桔梗芦头列为第3644味中药。桔梗去皮《本草纲目》有载,我国药典也作了规定。现代研究结果带皮和去皮化学成分、祛痰药效、毒性试验都较一致,临床上农村医生也常应用带皮桔梗,暂时未出现异样反应的报道。

痢疾腹痛,桔梗可用。若用之治肠红久痢大肠气郁之疾,须炒黄色。

本品服后能刺激胃黏膜,剂量过大,可引起轻度恶心,甚至呕吐。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慎用,且剂量不宜过大。本品有较强的溶血作用,故只宜口服,不能注射。口服后桔梗皂苷在消化道被水解而破坏,即无溶血作用。

注:内容及图片来自教材和网络,仅作科普学习,文中涉及所有方剂药物及治法为学习参考之用,非专业人士请勿试药。

您可能感兴趣

中药紫菀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紫菀的功效与作用

化痰止咳平喘药之止咳平喘药功效:本类药物其味或辛或苦或甘,其性或

中药礞石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礞石的功效与作用

本节药物药性多寒凉,有清化热痰之功,部分药物质润,兼能润燥,部分药物

中药胖大海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胖大海的功效与作用

本节药物药性多寒凉,有清化热痰之功,部分药物质润,兼能润燥,部分药物

中药款冬花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款冬花的功效与作用

化痰止咳平喘药之止咳平喘药功效:本类药物其味或辛或苦或甘,其性或

中药白部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白部的功效与作用

化痰止咳平喘药之止咳平喘药功效:本类药物其味或辛或苦或甘,其性或

中药柏子仁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柏子仁的功效与作用

安神药:根据安神药的药性及功效主治差异,可分为重镇安神药及养心安

中药枇杷叶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枇杷叶的功效与作用

化痰止咳平喘药之止咳平喘药功效:本类药物其味或辛或苦或甘,其性或

中药紫贝齿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紫贝齿的功效与作用

平肝息风药均入肝经,多为动物药及矿石类药物,具有平肝潜阳、息风止

中药灵芝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灵芝的功效与作用

安神药:根据安神药的药性及功效主治差异,可分为重镇安神药及养心安

中药桑白皮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桑白皮的功效与作用

化痰止咳平喘药之止咳平喘药功效:本类药物其味或辛或苦或甘,其性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