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学在官府,名词解释定义是?
“学在官府”是西周时期的一种教育制度,主要体现了当时教育的显著特征,以下为详细解释: 含义:“学在官府”也被称作“学术官守”,其核心要义是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紧密结合,学术知识被官方所垄断,民间没有条件开展大规模的教育活动。
形成原因 经济基础:在西周时期,实行井田制,土地归国家公有。
这种经济体制使得国家能够集中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官府办学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政治体制:西周建立了高度集权的宗法等级制度,政治权力高度集中于官府。
为了维护这种统治秩序,需要通过教育培养各级贵族子弟,使其具备相应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素养,以承担起管理国家的职责。
因此,教育成为官府的特权,被严格控制在官方手中。
主要表现 官师合一:西周时期,教师尚未成为独立的职业,而是由政府官员兼任。
例如,国学中的“师氏”“保氏”等既是官职名称,也是教育机构中的教师称谓。
这些官员既负责行政管理事务,又承担着教育贵族子弟的任务,一身二任,体现了教育与行政的一体化。
政教合一:教育活动与政治活动紧密结合,不可分割。
学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进行政治宣传和道德教化的重要阵地。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能够维护宗法等级制度、为国家政治服务的人才。
例如,通过学习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学生不仅掌握了各种知识技能,更深刻理解了社会的政治秩序和道德规范,从而更好地履行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职责。
典籍为官府所藏:当时的文化典籍,如历史文献、法令法规、祭祀礼仪等,都由官府统一收藏和保管。
这些典籍是珍贵的知识资源,普通民众难以接触到。
只有在官府设立的学校中,贵族子弟才有机会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这些典籍,获取系统的知识。
这一现象进一步强化了官府对学术的垄断地位。
“学在官府”是西周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对当时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后世教育制度的发展演变奠定了基础。
- 上一篇:考试题库
- 下一篇:中国具有(),经济发展具备强劲的内生动力、韧性、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