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实质性分析程序运用的步骤。
实质性分析程序是指注册会计师通过研究不同财务数据之间以及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对财务信息作出评价。
运用实质性分析程序一般可分为以下步骤: 1. 确定适用的审计目标和认定 明确实施实质性分析程序想要证明的财务报表项目及其相关认定。
例如,对于营业收入项目,主要认定包括发生、完整性、准确性等。
确定审计目标和认定有助于后续选择恰当的数据和分析方法,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支持或否定这些认定 。
2. 确定分析的对象和数据来源 分析对象:根据审计目标选定要分析的财务或非财务数据。
比如,若要审计销售业务,分析对象可能是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数量、毛利率等。
数据来源:数据来源广泛,既可以来自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记录,如总账、明细账、凭证等;也可以是外部数据,如行业报告、政府部门发布的统计数据、市场调研数据等。
确保数据来源可靠,是保证分析结果有效性的基础。
3. 设计和执行分析程序 建立预期值:依据数据间的内在关系、行业规律、历史数据等因素,为分析对象建立合理的预期值。
例如,根据企业过去几年的毛利率水平以及行业平均毛利率,结合本期销售产品结构的变化,预估本期毛利率的合理范围。
选择分析方法:常见的分析方法有趋势分析、比率分析、合理性测试、回归分析等。
趋势分析可观察数据在多个期间的变化趋势,判断是否存在异常波动;比率分析通过计算各种财务比率,如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评估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合理性测试是根据已知的事实和数据,对某一账户余额或交易金额进行估计;回归分析则用于确定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预测因变量的值。
执行分析:按照选定的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比较实际数据与预期值之间的差异。
4. 识别和调查差异 确定可接受的差异额:考虑重要性水平、审计风险等因素,设定一个可接受的差异范围。
如果实际数据与预期值之间的差异在可接受范围内,通常认为该项目不存在重大错报;若差异超过可接受范围,则表明可能存在重大错报风险。
调查差异原因:对于超出可接受范围的差异,注册会计师需要深入调查原因。
差异可能源于正常的业务变化,如市场需求变动、原材料价格波动等;也可能是由于错误或舞弊导致的,如会计记录错误、虚构交易等。
注册会计师应通过询问管理层、检查相关文件记录、实施细节测试等程序,查明差异产生的真正原因。
5. 评价分析程序的结果 根据调查结果,注册会计师对实质性分析程序的结果进行评价。
如果差异原因得到合理解释,且有充分的证据支持,那么可以认为该分析程序为相关认定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审计证据;反之,如果差异无法得到满意解释,或者存在迹象表明可能存在重大错报,注册会计师需要考虑扩大实质性程序的范围,或实施其他审计程序,以获取更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
6. 记录分析程序的执行过程和结果 注册会计师应当将实质性分析程序的执行过程、分析方法、预期值、实际数据、差异情况、调查结果以及最终的评价结论等详细记录于审计工作底稿中。
这些记录不仅有助于形成审计结论,也便于后续的审计复核和质量控制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