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旁小叶
中央旁小叶是大脑皮质的一个重要区域,以下从其位置、功能、临床意义方面详细介绍: 位置 中央旁小叶位于大脑半球内侧面,是中央前回和中央后回延伸到内侧面的部分。
它前界为扣带沟,后界为顶枕沟,下方以胼胝体沟为界 ,围绕着大脑纵裂的边缘,与中央前回、中央后回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相连。
功能 运动功能:中央旁小叶前部(相当于中央前回上部的延续)主要负责支配下肢的运动,尤其是小腿、足部的肌肉运动控制。
这里发出的神经冲动经皮质脊髓束等传导通路,最终抵达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从而实现对下肢随意运动的精细调控。
比如人在行走、跑步、踢腿等动作时,中央旁小叶前部发挥着关键作用。
感觉功能:中央旁小叶后部(对应中央后回上部的延续)主要接受来自下肢的感觉信息,包括触觉、痛觉、温度觉以及本体感觉等。
这些感觉信息经过脊髓丘脑束、薄束和楔束等感觉传导通路上传至中央旁小叶后部,使人体能够感知下肢的位置、状态以及外界对下肢的刺激,进而调整身体姿势和运动。
例如,当人闭上眼睛时,仍能知道自己下肢所处的位置,这就依赖于中央旁小叶后部对本体感觉信息的处理。
临床意义 损伤症状:当中央旁小叶受到损伤时,会出现明显的运动和感觉障碍。
如果是前部受损,主要表现为对侧下肢的瘫痪,可出现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等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的体征;若后部受损,则会导致对侧下肢的感觉减退或丧失,患者可能无法准确感知下肢的触觉、疼痛等刺激,影响正常的生活活动和身体平衡。
疾病关联:脑血管病变(如脑梗死、脑出血)累及中央旁小叶区域较为常见,此外,脑部肿瘤、外伤等也可能损伤该区域。
医生在诊断神经系统疾病时,会高度关注患者是否存在与中央旁小叶功能相关的症状,结合影像学检查(如头颅 CT、MRI 等)来判断病变的部位和程度,从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 上一篇:什么是衬质势(Ψm),名词解释定义是?
- 下一篇:为什么说唐律“一准乎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