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扩展位错,名词解释定义是?
扩展位错是晶体学和材料科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以下为你详细解释: 定义:扩展位错是指一个全位错分解为两个不全位错,中间夹着一片层错区的位错组态。
简单来说,它是一种特殊的位错结构形式,由多个部分组成,并非传统单一的完整位错形态。
形成机制:在面心立方晶体中,由于晶体结构特点和能量因素,全位错容易发生分解。
例如,一个柏氏矢量为 b \boldsymbol{b}b 的全位错,会分解成两个柏氏矢量分别为 b 1 \boldsymbol{b_1}b1 和 b 2 \boldsymbol{b_2}b2 的不全位错,并且在这两个不全位错之间形成一片层错区域。
这种分解使得体系的能量降低,从而形成稳定的扩展位错结构。
其分解过程遵循一定的几何条件和能量条件,即分解前后柏氏矢量守恒,且分解后的总能量低于分解前全位错的能量。
特性及影响:扩展位错具有一些独特的性质。
它的宽度取决于层错能的大小,层错能越低,扩展位错的宽度越大。
扩展位错在晶体的塑性变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其结构特点,使得位错的运动方式更为复杂。
扩展位错的存在会阻碍其他位错的运动,影响晶体的滑移过程,进而对材料的力学性能产生显著影响。
例如,在金属材料中,扩展位错的特性会影响材料的强度、韧性等性能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