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与“子”分别代表什么?
“吾”和“子”在古汉语中都是常用词汇,有多种含义: 吾 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我的”:这是“吾”最常见的用法。
比如《论语·学而》中的“吾日三省吾身” ,前一个“吾”表示“我”,即说话者本人;后一个“吾”表示“我的”,“吾身”就是“我自己”“我的自身”。
又如《离骚》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里的“吾”同样指诗人屈原自己。
复数形式,相当于“我们”:例如 “吾侪”,意思是“我们这些人”。
如《左传·宣公十一年》“吾侪小人,所谓取诸其怀而与之也” ,“吾侪小人”就是说“我们这些小人物” 。
动词:通“御”,有抵御、防御的意思,但这种用法相对较少见。
《墨子·公孟》中有“厚攻则厚吾,薄攻则薄吾” ,这里的“吾”就是“御”的意思,表示抵御敌人进攻的策略。
子 名词 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相当于“您”:在古代,“子”常被用来称呼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像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这里的“子”就是一种尊称。
在日常对话中也常用,如《烛之武退秦师》里“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子”指烛之武,是郑伯对烛之武的尊称,可译为“您”。
儿子:例如《触龙说赵太后》“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这里的“子”就是指儿子,意思是“男人也疼爱自己的小儿子吗?” 婴儿;孩子:既可以指男孩,也可以指女孩。
《诗经·小雅·斯干》“乃生男子……乃生女子” ,在一些语境下“子”宽泛地指代孩子。
地支的第一位:与天干相配,用以纪年、月、日。
如“甲子年”“子时”等。
在十二时辰中,“子时”指的是晚上十一点到凌晨一点。
形容词:同“慈”,表示慈爱。
《礼记·缁衣》“子以爱之,则民亲之” ,此处“子”通“慈”,意为统治者如果能以慈爱之心对待百姓,百姓就会亲近他 。
- 上一篇:国际依附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不发达()
- 下一篇:女人生孩子(打一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