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一:《匆匆》(朱自清)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结构精巧,层次分明
文章开篇以一系列追问“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引发读者对时间流逝的思考,奠定了全文的基调。接着,作者从日常生活的细微处入手,如洗手、吃饭、默默时等,具体描绘了时间是如何在不经意间匆匆溜走。最后,作者再次发出感慨,深化主题,强调时光匆匆,一去不返。这种起承转合的结构,使文章脉络清晰,层层递进,让读者深刻感受到时间流逝的紧迫感。
修辞手法多样,富有感染力
文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排比手法的运用尤为突出,如“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常见场景,以整齐的句式,节奏感强地写出了时间在生活的点滴中无声无息地消逝。拟人手法的运用也十分巧妙,“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将太阳拟人化,赋予其“脚”,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时间的悄然流逝,仿佛时间是一个调皮的孩子,在不经意间就溜走了。比喻手法则使抽象的时间变得具体可感,“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把时间的流逝比作针尖上的一滴水融入大海,形象地写出了时间消逝得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情感真挚,引发共鸣
作者在文中倾注了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深切感受,情感真挚深沉。他对时间的流逝感到无奈、惋惜,同时又有一种对生命短暂的焦虑和对人生价值的追求。这种情感并非无病呻吟,而是源于作者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和对生命的敬畏。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很容易被作者的情感所打动,联想到自己的生活,意识到时间的宝贵,从而产生珍惜时光的共鸣。
赏析二:《春》(朱自清)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经典散文之一,这篇文章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美景和生机,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绘景生动,色彩斑斓
文章围绕春天依次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图五幅画面,每一幅画面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在描写春草时,“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偷偷地”“钻”等词语,将小草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草破土而出的情态,表现了春草的顽强生命力。描写春花时,“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将春花的色彩描绘得鲜艳夺目,展现了春天繁花似锦的景象。春风图中,作者从触觉、嗅觉、听觉等多个角度来描写春风,“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春风的温暖、柔和与清新。
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头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总领全文,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急切盼望之情。中间分别从不同方面详细描绘春天的景色,构成文章的主体部分。结尾三个比喻句“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分别从春天的新生、美丽、健壮三个特点对春天进行总结,赞美了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追求。这种结构安排使文章层次分明,浑然一体。
语言优美,富有韵律
朱自清先生的语言清新自然、优美流畅,极富韵律美。文中大量运用叠词、短句和儿化音,如“嫩嫩的”“绿绿的”“嗡嗡地”“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等,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同时,作者还运用了许多形象生动的动词和形容词,如“闹”“赶趟儿”“抚摸”等,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充满了感染力。这些优美的语言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春天的美景,也传达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美的享受。
赏析三:《秋天的怀念》(史铁生)
《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之作,文章语言质朴,却饱含着深沉而真挚的情感,读来令人动容。
以小见大,情感深沉
文章没有直接渲染母亲的伟大形象,而是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小事来展现母爱的深沉与无私。例如,母亲为了让“我”去北海看菊花,多次小心翼翼地询问“我”,在“我”发脾气时,她只是“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我”答应去看菊花时,她“喜出望外”,这些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母亲对“我”的关爱、理解和包容。母亲身患重病,却一心牵挂着瘫痪的儿子,她用自己的坚强和隐忍,给予儿子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作者通过这些平凡的小事,以小见大,将母爱的伟大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感受到了那份深沉而厚重的情感。
人物形象鲜明,刻画细腻
文中母亲的形象十分鲜明,作者通过对母亲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细腻描写,塑造了一位坚韧、慈爱、宽容的母亲形象。母亲的语言总是充满了关切和鼓励,如“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些话语简单却饱含深情,体现了母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母亲的动作描写也十分感人,“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扑”“抓”等动作,表现出母亲在面对儿子自暴自弃时的焦急和心疼。神态描写则进一步丰富了母亲的形象,“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憔悴”写出了母亲为儿子操劳以及自身病痛的折磨,“央求”则表现出母亲对儿子的殷切期望。
线索明晰,卒章显志
文章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明线,即看花,从母亲提议去看花,到“我”最终独自去看花,看花贯穿了整个故事;另一条是暗线,即“我”的情感变化,从最初的暴怒无常,到后来在母亲的影响下逐渐平静、坚强。两条线索相互交织,使文章结构严谨,内容丰富。文章结尾“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卒章显志,点明了主题,升华了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以及对生命的感悟,告诉读者要珍惜生命,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