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气和送气的区别
在语音学领域,吐气和送气存在明显区别:
概念含义
吐气:指的是发音时呼出气流的一种宽泛表现,强调气息从口腔吐出这一动作,是比较日常化的说法。在正常说话交流中,人们呼气发音都可以简单看作是吐气的过程。例如我们日常说话时,随着语句的发出自然带出的气息。
送气:是一个专业的语音学术语,特指在发某些辅音时,除阻碍解除后有较强的气流冲出的现象。送气音通常具有特定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式要求。比如汉语普通话中的“p、t、k”等声母发音时,会有明显的喷气感,这就是送气的表现。
发音特征
吐气:相对较为随意,没有严格规定气流的强度、方式等。它更多是伴随语言表达自然产生的呼气动作,气流的强弱、方向等根据具体情况有所不同,且不影响语音的本质区别。例如在轻声说话和大声呼喊时,吐气的状态会有很大差异,但不会改变字词本身的读音性质。
送气:具有明确的发音规范和特征。送气音发音时,气流必须有一定强度,通过特定发音部位和阻碍方式形成较强的喷气效果。以汉语普通话“p”为例,发音时双唇紧闭阻碍气流,然后突然放开,同时有一股较强气流冲出,这股气流的强度和时机都是相对固定的,以此来区别于不送气音“b”。如果送气的强度、时机等不符合要求,就可能导致发音不准确,甚至被听成其他音素。
在语言中的作用
吐气:主要辅助正常的语言表达,维持发声的连贯性和流畅性。虽然它本身不区分语义,但合适的吐气方式有助于表达情感、语气等。比如在表达愤怒、激动情绪时,吐气可能会更急促有力;而在表达温柔、舒缓情感时,吐气会相对轻柔缓慢。
送气:在很多语言中具有区别意义的功能,是音位对立的重要体现。以汉语普通话为例,“bā(八)”和“pā(趴)”、“dā(搭)”和“tā(他)”、“gā(嘎)”和“kā(咖)”,每组发音的声母分别为不送气音和送气音,正是送气与否这一特征,使得这些音节代表了不同的意义。在英语中,也存在类似情况,如“sport”中的“p”发音不送气,而“port”中的“p”发音送气,虽然不像汉语那样严格区分词义,但发音方式也遵循一定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