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哲理故事
故事一:分粥的故事 故事内容:有七个人住在一起,每天共同分享一大桶粥。
要命的是,粥每天都不够。
一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
于是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
后来他们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
强权就会产生腐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瘴气。
然后大家组建了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及四人的评选委员会,但他们常常互相攻击扯皮,等粥分完时,粥早就凉了。
最后想出一个办法: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他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
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尽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均,也只能认了。
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
管理启示:这个故事揭示了制度设计对于管理的重要性。
好的管理制度应该兼顾公平与效率,并且能够充分考虑人性。
合理的制度安排可以引导人们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实现团队整体利益的最大化,避免因权力集中、缺乏监督或不合理的竞争机制导致的混乱和内耗。
故事二:鲶鱼效应 故事内容: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
市场上活鱼的价格要比死鱼高许多,所以渔民总是千方百计想办法带活沙丁鱼回港。
虽经种种努力,可大部分沙丁鱼还是会在中途窒息而死。
后来,有人在装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一条以鱼为主要食物的鲶鱼。
沙丁鱼见了鲶鱼十分紧张,左冲右突,四处躲避,加速游动。
这样一来,一条条沙丁鱼欢蹦乱跳地回到了渔港。
原来,鲶鱼进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便四处游动。
沙丁鱼见了鲶鱼十分紧张,加速游动,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鱼也就不会死了。
管理启示: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可以借鉴“鲶鱼效应”。
适时引入一些富有活力、创新精神的“鲶鱼”型人才,能够打破团队内部的沉闷和安逸氛围,激发员工的竞争意识和积极性,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地工作,提升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和创新能力,从而让企业保持生机与活力。
故事三:手表定律 故事内容:森林里生活着一群猴子,每天太阳升起的时候它们外出觅食,太阳落山的时候回去休息,日子过得平淡而幸福。
一名游客穿越森林,把手表落在了树下的岩石上,被一只猴子拾到了。
聪明的猴子很快就搞清了手表的用途,于是,这只猴子成了整个猴群的明星,每只猴子都向它请教确切的时间,整个猴群的作息时间也由它来规划。
就这样,这只猴子逐渐建立起威望,当上了猴王。
做了猴王的它认为是手表给自己带来了好运,于是它每天在森林里巡查,希望能够拾到更多的表。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它又拥有了第二块、第三块表。
但它却有了新的麻烦:每只表的时间指示都不尽相同,哪一个才是确切的时间呢?它被这个问题难住了。
当有下属来问时间时,它支支吾吾回答不上来,整个猴群的作息时间也因此变得混乱。
过了一段时间,猴子们起来造反,把它推下了猴王的宝座,它的收藏品也被新任猴王据为己有。
但很快,新任猴王同样面临着手表的困惑。
管理启示:手表定律告诉我们,对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而言,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甚至每一个人不能由两个人来同时指挥,否则将使这个企业或者个人无所适从。
在管理中,明确统一的标准、目标和指挥体系至关重要,这样才能保证团队成员行动一致,提高工作效率。
故事四:破窗理论 故事内容: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
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
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
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
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
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
管理启示:在管理实践中,管理者要重视细节和微小问题的处理。
任何看似微不足道的不良现象,如果不及时纠正,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导致更大的问题出现。
维护良好的秩序和规范,及时修复“破窗”,能够营造积极的工作环境,预防不良行为的扩散。
- 上一篇:精选小猫的自述作文
- 下一篇:海南高考材料作文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