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教案(范文3篇)
《雨巷》教案 第一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风格,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
让学生学会分析诗歌意象,体会诗歌的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诗歌中蕴含的孤独、迷茫、惆怅等复杂情感,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的意象,理解其象征意义。
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以及诗人复杂情感的交织。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播放一段江南雨景的视频,画面中展现悠长的小巷,细雨纷纷扬扬。
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在这样的场景中,你们的内心有怎样的感受?如果此时有一个人在小巷中独行,他可能在想些什么?”由此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戴望舒的《雨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3分钟) 简要介绍戴望舒的生平经历、文学地位以及他的诗歌创作风格。
重点提及《雨巷》创作的时代背景,即20世纪20年代末,大革命失败后,社会陷入黑暗与混乱,知识分子普遍感到迷茫和痛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基调。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0分钟) 教师富有感情地进行范读,要求学生在听读过程中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氛围。
请几位学生个别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评价其朗读的优点与不足,教师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
全班齐读,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思考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四)精读诗歌,分析意象(15分钟) 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如“雨巷”“丁香姑娘”“油纸伞”等。
分组讨论每个意象的特点和象征意义。
“雨巷”:狭窄、悠长、寂寥,象征着当时黑暗、压抑、沉闷的社会现实,也暗示了诗人迷茫、孤独的心境。
“丁香姑娘”:美丽、高洁、忧愁,象征着诗人心中美好的理想和追求,同时也代表了那个时代无法实现的渺茫希望。
“油纸伞”:复古、怀旧,增添了诗歌的浪漫和朦胧色彩,也衬托出环境的阴沉和压抑。
每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加深学生对意象的理解。
(五)深入探究,体会情感(10分钟) 组织学生再次阅读诗歌,思考诗人通过这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从诗歌的语言、节奏、意象的组合等方面入手,分析诗人情感的变化。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明确诗歌中蕴含着诗人在黑暗现实中找不到出路的孤独、迷茫、惆怅,以及对美好理想的执着追求。
(六)拓展延伸(5分钟) 展示几首戴望舒的其他诗歌片段,如《我的记忆》《寻梦者》等,让学生对比阅读,进一步体会戴望舒诗歌的风格特点,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七)课堂小结(2分钟)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诗歌的主要意象、象征意义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总结学习现代诗歌的方法,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欣赏优秀的现代诗歌作品。
(八)布置作业(3分钟) 背诵《雨巷》这首诗歌。
以“雨巷”为主题,发挥想象,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表达自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雨巷》教案 第二篇 一、教学目标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
分析诗歌意象,领悟诗歌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感受诗人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复杂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艺术特色。
把握诗歌意象,理解其深层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以及诗人情感的复杂性。
三、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多媒体展示江南水乡的图片,包括古旧的小巷、青石板路、细雨中的房屋等,营造出一种朦胧、清幽的氛围。
教师充满感情地吟诵几句描写江南雨景和小巷的古诗词,如“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等,引导学生感受古典诗词中雨巷的韵味。
提问学生:“在你们的想象中,雨中的小巷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从而引入戴望舒的《雨巷》,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预习检查(3分钟) 请学生介绍自己预习了解到的戴望舒的相关信息,包括他的生平、代表作等。
检查学生对诗歌中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如“彷徨(páng huáng)”“彳亍(chì chù)”“颓圮(tuí pǐ)”等,纠正读音错误。
(三)朗读诗歌,感受韵律(10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
教师播放诗歌朗诵音频,让学生对比自己的朗读,体会朗诵在节奏、重音、语调等方面的处理。
教师讲解诗歌的押韵规律,如“ang”韵的多次使用,使诗歌具有回环往复的音乐美。
同时,分析诗歌的停顿和节奏,如“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感。
学生再次朗读诗歌,注意把握节奏和韵律,同桌之间互相倾听、评价。
(四)研读诗歌,分析意象(15分钟)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诗歌,找出诗中描写的意象,并思考这些意象带给自己的直观感受。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雨巷”这个意象在诗中有什么作用?它仅仅是一个实际的场景吗? “丁香姑娘”有哪些特征?她象征着什么? “油纸伞”“篱墙”等意象对营造诗歌氛围有什么帮助? 各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给予指导和启发。
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结果。
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明确各个意象的象征意义和作用: “雨巷”象征着黑暗、压抑的现实社会,也是诗人孤独、迷茫心境的外化。
“丁香姑娘”象征着美好的理想、朦胧的爱情,也代表了诗人在黑暗现实中难以实现的追求。
“油纸伞”“篱墙”等意象增添了诗歌的复古、落寞氛围,强化了诗歌的悲剧色彩。
(五)探究情感,领悟主旨(10分钟) 引导学生结合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平经历,思考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提出问题:“诗人为什么会在雨巷中期待遇见这样一位丁香姑娘?当丁香姑娘最终消失在雨巷尽头时,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如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追求过程中的迷茫与失落、在黑暗现实中的孤独与痛苦等。
总结诗歌的主旨,强调这首诗通过对雨巷、丁香姑娘等意象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复杂情感,反映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
(六)拓展赏析,体会特色(5分钟) 多媒体展示闻一多关于诗歌“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理论观点。
引导学生从“三美”的角度赏析《雨巷》,分析诗歌在韵律、意象、结构等方面是如何体现这三种美的。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
(七)课堂总结(2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诗歌的意象、情感、艺术特色等,强调学习现代诗歌的方法和要点,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多读优秀的现代诗歌,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八)布置作业(3分钟) 仿照《雨巷》的形式,运用象征手法,以“校园”为主题创作一首短诗,表达自己对校园生活的感受。
收集并整理一首自己喜欢的现代诗歌,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并简要分析其艺术特色。
《雨巷》教案 第三篇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戴望舒的诗歌创作风格和《雨巷》的创作背景。
理解诗歌中意象的内涵,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感受诗歌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引发学生对生活、理想的思考,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理解其象征意义。
体会诗歌的情感基调,把握诗歌的主旨。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独特表达以及诗人情感的微妙变化。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比较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播放歌曲《丁香花》,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
提问学生:“歌曲中提到的丁香花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在你们的印象中,丁香花常常和什么样的情感联系在一起?”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出戴望舒笔下的“丁香姑娘”,激发学生对《雨巷》这首诗歌的兴趣。
(二)作者与背景介绍(3分钟)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戴望舒的照片和简介,介绍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主要作品。
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简要讲述《雨巷》创作的时代背景,强调大革命失败后社会的动荡不安以及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创作意图。
(三)初读诗歌,梳理内容(10分钟) 教师富有激情地进行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感受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思考诗歌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请学生回答诗歌的层次划分和各部分内容,教师进行总结归纳,梳理诗歌的行文思路:诗人在雨巷中独自彷徨,期待遇见丁香姑娘;丁香姑娘出现,与诗人擦肩而过;最后丁香姑娘消失在雨巷尽头,诗人继续在雨巷中徘徊。
(四)精读诗歌,剖析意象(15分钟) 引导学生仔细研读诗歌,找出诗中的意象,并分析每个意象的特点。
“雨巷”:阴暗、潮湿、悠长,给人一种压抑、沉闷的感觉。
“丁香姑娘”:美丽、高洁、忧愁,有着哀怨、彷徨的神情。
“油纸伞”:陈旧、复古,带有一种怀旧的气息。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鼓励学生结合诗歌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理解发表看法。
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明确意象的象征内涵: “雨巷”象征着黑暗、压抑的现实世界,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迷茫和孤独。
“丁香姑娘”象征着美好的理想、朦胧的爱情,同时也代表了诗人在黑暗现实中难以实现的追求。
“油纸伞”象征着一种复古、怀旧的情绪,也为诗歌增添了一份浪漫和神秘的色彩。
(五)深入研讨,体悟情感(10分钟) 提出问题:“诗人在诗歌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如何通过意象和语言传达出来的?” 学生分组讨论,从诗歌的用词、句式、节奏等方面入手,分析诗人情感的变化。
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孤独、迷茫、惆怅、失落等复杂情感,以及对美好理想的执着追求。
教师总结:诗人通过对雨巷、丁香姑娘等意象的精心营造,运用舒缓、低沉的节奏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将自己在黑暗现实中的复杂情感融入诗歌之中,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六)比较阅读,拓展提升(5分钟) 多媒体展示戴望舒的另一首诗歌《再别康桥》(片段),引导学生对比阅读两首诗在意象运用、情感表达、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异同。
学生分组讨论,填写比较阅读表格,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戴望舒诗歌的特点,拓宽诗歌鉴赏的视野。
(七)课堂总结(2分钟)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总结学习现代诗歌的方法和技巧,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戴望舒的其他作品,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八)布置作业(3分钟) 背诵《雨巷》,并录制自己的朗诵音频发送到班级群里。
以“我心中的《雨巷》”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谈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 上一篇:《心声》教案(范文3篇)
- 下一篇:我与经典同行初三作文(范文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