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荡教学设计(范文3篇)
《芦花荡》教学设计(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读写和理解文中的生字词,如“疟子”“苇塘”“寒噤”等。
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体会小说的语言特色,感受作者生动的描写。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学习通过人物言行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抗日根据地人民的爱国热情和英雄气概,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梳理故事情节,把握小说内容。
分析老英雄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理解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5分钟) 播放一段抗日战争时期的视频片段,展现战争的残酷和激烈,提问学生: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除了战场上的英勇战士,还有哪些人也为抗战做出了贡献?由此引出孙犁笔下的一位特殊的抗日英雄——《芦花荡》中的老英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5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读音和释义问题。
教师进行重点字词的讲解和强调。
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和主要事件。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故事情节,明确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精读课文,分析人物(20分钟) 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老英雄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句子,仔细研读。
组织小组讨论,分析这些描写表现了老英雄怎样的性格特点。
例如,从老英雄“过于自信和自尊”的语言和行为中,可以看出他勇敢无畏、爱憎分明、机智果敢的品质。
每个小组推选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老英雄人物形象的理解。
研读文本,体会环境描写(15分钟)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环境描写语句,如对芦花荡自然景色的描写。
组织学生讨论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如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
以“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为例,分析其渲染的紧张恐怖气氛。
让学生体会环境描写与人物形象、主题之间的关系,感受作者通过环境描写所表达的情感。
课堂小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故事情节、老英雄的人物形象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强调本文通过描写老英雄的事迹,展现了抗日根据地人民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鼓励学生学习这种精神。
布置作业(课后完成) 熟读课文,整理文中描写老英雄的语句,并写出自己对老英雄的评价,不少于300字。
仿照文中的环境描写,写一段描写家乡景色的文字,注意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200字左右。
《芦花荡》教学设计(二)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积累词语,理解“仄歪”“央告”“转弯抹角”等词语的含义。
了解孙犁及其创作风格,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运用快速阅读的方法,提取关键信息,概括文章内容。
通过角色扮演和情境模拟,深入理解人物形象和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抗日军民的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结构特点。
分析老英雄的人物形象,感受其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品味小说清新自然、富有诗意的语言特色。
三、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5分钟) 展示一些芦花荡的图片,让学生欣赏芦花荡美丽而神秘的景色,提问:在这样一片看似宁静的芦花荡里,曾经发生过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呢?引出课题《芦花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预习展示,知识积累(10分钟) 请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介绍作者孙犁及其作品风格。
教师进行补充和完善,让学生对作者有更全面的了解。
学生开火车读生字词,教师纠正读音错误。
随后,通过词语接龙游戏巩固对词语的记忆和理解。
速读课文,梳理情节(15分钟)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要求边读边圈点勾画出表示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发展的关键语句。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所圈画的信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填写在预先设计好的表格中。
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表格内容,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梳理出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角色扮演,分析人物(20分钟) 选择文中老英雄与鬼子交锋的精彩片段,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
要求学生尽量模仿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表演结束后,组织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分析扮演者是否准确把握了老英雄的性格特点。
引导学生从老英雄的言行中深入挖掘其勇敢、自信、智慧等品质。
开展小组讨论:老英雄为什么“过于自信和自尊”?这种性格特点在他的抗日行动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结果。
品味语言,感受诗意(15分钟) 找出文中你认为最富有诗意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其语言特色。
例如,“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分析这些语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教师引导学生从用词、句式、节奏等方面品味语言的优美和独特之处。
全班共同朗读这些优美语句,感受小说清新自然、富有诗意的语言风格。
课堂总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小说通过精彩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富有诗意的语言,展现了抗日军民的伟大精神。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体会文学作品的魅力。
布置作业(课后完成) 以“老英雄,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表达自己对老英雄的敬佩之情。
阅读孙犁的另一部作品《荷花淀》,比较两篇文章在人物形象、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异同。
《芦花荡》教学设计(三)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文中的生字词,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把握小说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比阅读,体会本文与其他战争题材作品的不同之处。
学习运用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进行写作训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抗日根据地人民的坚韧与顽强,培养学生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分析小说中老英雄的人物形象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理解小说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复杂情感,以及小说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教学方法 对比阅读法、读写结合法、启发式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5分钟) 讲述一个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小故事,引出在敌后战场上活跃着的众多无名英雄,进而引入《芦花荡》这篇课文,激发学生对课文中老英雄事迹的兴趣。
字词学习与初读感知(10分钟) 学生默读课文,圈出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解决。
教师针对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讲解,如“疟(yào)子”“蹿(cuān)”“飒飒(sà)”等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请学生分段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其他学生认真倾听,评价朗读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教师对朗读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指导。
对比阅读,把握特色(15分钟) 分发一些常见的战争题材作品片段,如《狼牙山五壮士》等,让学生与《芦花荡》进行对比阅读。
组织学生讨论:这几篇作品在内容、人物形象塑造、语言风格等方面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如战斗场面的描写、人物形象的刻画手法、情感表达的方式等。
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对比阅读的成果。
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明确《芦花荡》在战争题材作品中的独特之处,如淡化战斗场面,着重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品质,语言清新自然等。
精读课文,剖析人物(20分钟) 让学生再次精读课文,找出文中对老英雄进行细节描写的语句,如外貌细节“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动作细节“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
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等。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细节描写对塑造老英雄人物形象的作用。
例如,外貌细节体现了老英雄历经沧桑但精神矍铄的特点,动作细节则突出了他的干练和娴熟。
组织小组讨论:从老英雄的这些细节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每个小组围绕问题展开深入讨论,推选代表进行发言。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补充,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把握老英雄的人物形象。
读写结合,深化理解(15分钟) 教师引导:我们学习了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塑造老英雄这一人物形象的方法,现在请大家借鉴这种方法,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注意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字数在200字左右。
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帮助。
选取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提出优点和改进建议。
教师对学生的写作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强调细节描写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重要性。
课堂小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字词学习、对比阅读、人物形象分析和写作练习。
强调通过学习《芦花荡》,我们不仅了解了一位抗日老英雄的事迹,还学习了如何运用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中,注重对细节的把握和运用。
布置作业(课后完成)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以“我心目中的抗日英雄”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要求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展现抗日英雄的精神风貌。
- 上一篇:数学备课教案(范文3篇)
- 下一篇:关于战争的作文(范文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