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听课记录范文(范文3篇)
听课记录一:《富饶的西沙群岛》 授课教师:[教师姓名] 授课年级:三年级 授课时间:[具体时间] 教学过程 导入(5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西沙群岛美丽风光的视频,视频中展示了五光十色的海水、各种各样的珊瑚、活泼可爱的鱼群等画面。
播放结束后,教师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刚刚看到的地方是哪里吗?”引导学生回答出“西沙群岛”,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富饶的西沙群岛》。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圈出生字词,初步感受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读完后,同桌之间互相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教师通过PPT出示文中的生字词,如“富、饶、瑰、参、武”等,采用开火车读、个别读、齐读等方式,让学生认读生字词,纠正错误读音。
精读课文,理解内容(2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西沙群岛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总结并板书: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学习“风景优美”部分(第2自然段)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一段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西沙群岛的海水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从海水的颜色(五光十色)和海水颜色不同的原因(海底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峡谷)进行描写。
教师通过PPT展示海水颜色不同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五光十色”的意思,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读出海水的美丽。
学习“物产丰富”部分(第3 - 5自然段) 教师让学生自由朗读第3 - 5自然段,思考:这几个自然段分别写了西沙群岛的哪些物产?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珊瑚、海参、大龙虾、鱼、贝壳、海龟等。
以学习描写“鱼”的段落(第4自然段)为例,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描写鱼多的词语,如“成群结队、各种各样、数不清”等,让学生体会鱼的数量之多。
然后通过PPT展示各种鱼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鱼的种类繁多。
接着,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这一段,读出鱼的活泼可爱和数量之多。
总结全文,升华情感(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总结西沙群岛的特点: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也是我国的海防前哨。
教师提问:“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表达对西沙群岛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师播放歌曲《我和我的祖国》,在音乐声中结束本节课。
教学评价 优点 教学方法多样,运用视频导入,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解课文过程中,结合图片、提问、讨论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注重朗读训练,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教学环节设计合理,过渡自然,从导入到初读,再到精读、总结,层次分明,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建议 在引导学生理解一些较难的词语,如“瑰丽无比”时,可以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用自己的话说说词语的意思,这样理解会更深刻。
在课堂提问时,可以关注到更多学生,尤其是基础较弱的学生,给他们更多回答问题的机会。
听课记录二:《司马光》 授课教师:[教师姓名] 授课年级:三年级 授课时间:[具体时间] 教学过程 趣味导入(3分钟) 教师讲了一个“小朋友掉进大水缸,其他小朋友惊慌失措,有个聪明的孩子砸破水缸救出小朋友”的故事,然后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个聪明的孩子是谁吗?”学生回答出“司马光”后,教师引出课题《司马光》。
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2分钟)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和停顿。
教师特别强调了“瓮、迸、跌”等字的读音。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之后,教师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评价读音是否正确、停顿是否恰当。
教师通过PPT展示文中的生字,如“司、庭、登、跌”等,讲解生字的结构、笔画和部首。
例如,在讲解“庭”字时,教师先让学生观察字形,然后在黑板上示范书写,强调笔顺和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学生跟着书空,随后在练习本上书写,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书写姿势和笔画错误。
精读课文,理解文意(18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对照注释,自己尝试理解课文大意,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做上标记。
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疑难问题。
教师巡视各小组,参与学生的讨论,适时给予指导。
全班汇报交流,教师针对学生理解困难的词句进行重点讲解。
例如,“群儿戏于庭”,教师通过画图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戏”(玩耍)、“于庭”(在庭院里)的意思;“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教师结合图片,让学生明白“登瓮”(爬上水缸)、“跌”(失足)、“没”(淹没)的含义。
教师引导学生逐句翻译课文,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深入探究,体会品质(5分钟) 教师提问:“司马光是在什么情况下砸缸救人的?其他小朋友的表现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对比司马昭和其他小朋友的不同表现。
教师进一步提问:“从司马光砸缸救人的举动中,你能体会到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总结:司马光聪明机智、沉着冷静、勇敢果断。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在遇到困难时,应该学习司马光的哪些品质。
教学评价 优点 导入生动有趣,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地引出课题。
重视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在初读环节,对字音、停顿进行了细致的指导;在讲解生字时,注重字形、笔画和部首的教学,有助于学生扎实掌握汉字。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
在理解文意时,运用画图、图片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
建议 在小组合作交流过程中,可以明确每个学生的任务,避免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的情况。
在引导学生体会司马光的品质后,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表演这个故事,加深对人物品质的理解和感受。
听课记录三:《翠鸟》 授课教师:[教师姓名] 授课年级:二年级 授课时间:[具体时间] 教学过程 谜语导入(3分钟) 教师说谜语:“头戴翡翠小花帽,身穿鲜艳五彩衣,常把小嘴贴着水,时而飞高时而低。
”学生猜出谜底“翠鸟”后,教师展示翠鸟的图片,引出课题《翠鸟》。
初读课文,认识翠鸟(10分钟)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
教师通过PPT出示生字词,如“翠、秆、腹、赤”等,带领学生认读生字词,采用多种形式读,如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等。
教师讲解生字的字形和字义。
例如,“翠”字,教师通过拆字法,让学生了解“羽”字头表示和鸟有关,下面的“卒”表读音,帮助学生记忆字形;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鲜艳”(艳丽)的意思。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精读课文,感受翠鸟之美(18分钟) 学习第1自然段(外形美)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段从哪些方面描写了翠鸟的外形?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板书:爪子、羽毛、眼睛、嘴。
教师逐句分析描写翠鸟外形的句子,通过PPT展示翠鸟各部分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例如,在讲解“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时,让学生感受翠鸟爪子的有力;讲解“它的颜色非常鲜艳。
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
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
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把翠鸟的羽毛写得生动形象,感受翠鸟羽毛颜色的鲜艳美丽。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读出翠鸟外形的美丽可爱。
学习第2、3自然段(动作敏捷) 教师让学生轻声朗读第2、3自然段,思考:翠鸟是怎样捉鱼的?画出相关句子。
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句子“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
它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小鱼悄悄地把头露出水面,吹了个小泡泡。
尽管它这样机灵,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
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翠鸟动作的词语,如“疾飞、停、注视、蹬开、飞、叼起”等,让学生体会翠鸟动作的敏捷。
通过播放翠鸟捉鱼的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翠鸟捉鱼的速度之快。
指导学生朗读这两个自然段,读出翠鸟动作的敏捷。
总结全文,拓展延伸(4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总结翠鸟的特点:外形美丽、动作敏捷。
教师提问:“你们喜欢翠鸟吗?为什么?”引导学生表达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回家后画一幅翠鸟的画,并把翠鸟的样子介绍给家人。
教学评价 优点 导入新颖有趣,通过谜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地引出课题。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翠鸟的外形和生活习性,降低了学习难度。
注重朗读训练,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翠鸟的美,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在讲解课文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环节紧凑,过渡自然,从导入到初读、精读,再到总结拓展,层次清晰,符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建议 在引导学生理解描写翠鸟外形的比喻句时,可以让学生仿照句子进行说话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课堂提问时,可以给学生更多思考的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 上一篇:通用对联大全
- 下一篇: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