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识记和有意识记的区别
意义识记和有意识记是两种不同的记忆方式,它们的区别如下:
定义
意义识记:是通过理解材料的意义,把握材料内容的识记。其实质在于,学习者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积极主动地去揭示材料的内在联系及规律,并将新材料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达到对材料的理解和记忆 。例如,学生在学习历史事件时,通过了解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经过和影响等,理解其意义后进行记忆。
有意识记:也叫随意识记,是指有预定的目的,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步骤,并在必要时经过一定的努力所进行的识记。简单来说,就是学习者明确知道自己要记住某些信息,并为此付出努力 。比如,为了准备考试,学生刻意去背诵课文中的知识点。
侧重点
意义识记:侧重于对材料内涵、逻辑关系的把握。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注重知识之间的关联和系统性。例如在学习数学公式时,不是死记硬背公式的形式,而是深入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适用条件等,从而更好地记住并运用公式。
有意识记:重点在于明确的目标导向和意志努力。即使不理解材料的意义,只要有记住它的目标,就会运用各种手段去记忆。像记忆电话号码、身份证号码等,很多时候不需要理解其意义,只是单纯凭借重复等方式记住这些数字组合。
效果与持久性
意义识记:由于是基于理解,所以记忆效果往往较好,记忆保持的时间也更为持久。因为理解后的知识更容易与已有的知识体系融合,形成稳固的记忆结构。一旦记住,在需要时能够较容易地提取和运用。例如,理解了物理原理后,对于相关的题目解答就能举一反三,记忆也不容易遗忘。
有意识记:虽然能在短期内记住信息,但如果缺乏对材料意义的理解,记忆的牢固程度相对较弱,遗忘速度可能较快。比如单纯机械背诵的古诗词,如果不理解其中含义,随着时间推移,很容易忘记诗句内容。
心理加工深度
意义识记:涉及深层次的心理加工,需要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思维活动,以把握其内在意义和本质特征。例如在学习一篇文学作品时,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写作手法等,通过这些深度加工来实现记忆。
有意识记:心理加工相对较浅,更多依赖于简单的复述、重复等方式来强化记忆痕迹。例如反复朗读单词来记住拼写和发音,不一定对单词的用法、词源等进行深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