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手抄报内容(范文3篇)
手抄报内容一:端午节的起源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等,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汨罗江自尽,后人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端午节的习俗
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却不见其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人们都会划龙舟以纪念之。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了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吃粽子:粽子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的。如今,粽子的口味繁多,有甜粽和咸粽两大派别。甜粽常见的馅料有红枣、豆沙等;咸粽则以五花肉、咸蛋黄等为馅料。吃粽子的习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并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挂艾叶、菖蒲: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菖蒲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
端午节诗词精选
《端午》 - 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这首诗表达了对屈原的同情,以及对昏庸统治者的批判。诗人感慨楚江水虽浩浩荡荡,却无法洗清屈原这样正直大臣的冤屈。
手抄报内容二:端午节的传说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有多个传说版本。除了广为人知的屈原投江外,还有伍子胥的故事。伍子胥,春秋时期吴国大臣,他忠心辅佐吴王阖闾成就霸业。但阖闾死后,其子夫差听信谗言,赐死伍子胥,并将其尸体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江浙一带百姓每逢端午节就会纪念伍子胥。
另外,还有孝女曹娥的传说。曹娥的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
各地独特的端午节习俗
河北: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椹,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椹,可全年不误食苍蝇。
浙江:嘉兴地区除了常见的赛龙舟、吃粽子等习俗外,还有“端午浴”的传统。人们会采集菖蒲、艾草等草药煎汤洗澡,据说这样可以驱邪祛病,保佑身体健康。
四川:在四川石柱一带,端午节有“出端午佬”的习俗。由四人以两根竹竿抬起一张铺有红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编一个骑虎的道士,敲锣打鼓,街游行。
端午美食文化
除了粽子,端午节还有许多特色美食。比如鸭蛋,在端午节吃鸭蛋寓意着平安健康。有些地方会将鸭蛋腌制后食用,咸香可口。还有五黄,一般指黄瓜、黄鳝、黄鱼、咸蛋黄及雄黄酒。在端午节的中午,各家各户都会做上一桌丰盛的五黄宴,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美食,共度佳节。雄黄酒具有杀菌驱虫的作用,虽然现在很少有人直接饮用雄黄酒,但在一些地区仍保留着用雄黄酒在小孩额头画“王”字的习俗,以求驱邪避灾。
手抄报内容三: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端午节不仅仅是一个传统节日,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古人通过各种祭祀活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同时,端午节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屈原的爱国精神、曹娥的孝道等,这些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现代社会的端午节
在现代社会,端午节依然备受重视。随着时代的发展,端午节的庆祝方式也在不断创新。赛龙舟活动不仅在国内各大城市举办,还走向了世界,吸引了众多外国友人参与,成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粽子的种类更是层出不穷,除了传统口味,还出现了许多创新口味,如巧克力粽、冰淇淋粽等,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
此外,一些地方还会举办与端午节相关的文化展览、民俗体验活动等,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传承端午节的文化传统。
保护和传承端午节文化
端午节作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和传承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学校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端午节主题活动,如组织学生制作手抄报、包粽子比赛、讲述端午节传说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端午节的魅力。社区也可以举办各种民俗活动,邀请老艺人传授传统技艺,增进邻里之间的感情,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同时,媒体也应加大对端午节文化的宣传力度,通过电视、网络等多种渠道,让更多的人了解端午节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传统习俗,让这一古老的节日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 上一篇:二泉映月课文原文
- 下一篇:关于童话世界的手抄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