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图治疗头晕
穴位治疗头晕是中医常用的辅助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可调节身体气血运行、脏腑功能,从而缓解头晕症状。
以下为您介绍相关穴位及操作方法: 头部穴位 百会穴 位置:位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
功效:百会穴为诸阳之会,能升提阳气、清利头目,对各种原因引起的头晕均有较好疗效。
按摩方法:用食指和中指并拢,垂直按压百会穴,力度适中,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度,每次按压 5 - 10 分钟,每日可进行 3 - 4 次。
神庭穴 位置: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 0.5 寸。
功效:具有宁神通络、醒脑开窍的作用,可有效改善头晕、头痛、失眠等症状。
按摩方法:将拇指指腹置于神庭穴上,轻柔地按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各按揉 30 - 50 次,每天早晚各 1 次。
耳部穴位 耳尖穴 位置:在耳廓的上方,当折耳向前,耳廓上方的尖端处。
功效:此穴有清热泻火、平肝息风的功效,对肝阳上亢引起的头晕效果明显。
按摩方法:用双手拇指和食指捏住耳尖,轻轻揉搓,以耳部发热为度,每次 3 - 5 分钟,每日 2 - 3 次。
也可以采用放血疗法,但需由专业医生操作,一般用三棱针点刺耳尖穴,放出少量血液。
上肢穴位 内关穴 位置:位于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 2 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功效:内关穴能宽胸理气、和胃降逆、安神定志,对于因气血不畅、胃气上逆导致的头晕有缓解作用。
按摩方法:用一只手的拇指指尖按压另一只手的内关穴,稍用力,以产生酸麻胀的感觉为宜,每侧穴位按压 3 - 5 分钟,两侧交替进行,每日可操作 3 - 4 次。
合谷穴 位置:在手背,第 2 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功效:具有疏风解表、行气活血、通络止痛的作用,刺激该穴位可促进头部气血运行,减轻头晕症状。
按摩方法:用拇指指腹垂直按压合谷穴,力度由轻到重,以能耐受为度,每次按压 3 - 5 分钟,每天可按摩 2 - 3 次。
下肢穴位 足三里穴 位置: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 3 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功效:足三里是保健要穴,能调节脾胃功能、补中益气、扶正培元,增强身体免疫力,对气血不足引起的头晕有较好的调理作用。
按摩方法:用拇指或中指指腹按压足三里穴,每次按压 5 - 10 分钟,以穴位局部有明显酸胀感为度,每日可进行 2 - 3 次。
太冲穴 位置:在足背,第 1、2 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中。
功效:太冲穴为肝经原穴,能平肝息风、清肝明目,对于肝阳上亢、肝火上炎所致的头晕效果显著。
按摩方法:用拇指指腹从太冲穴向行间穴方向推按,力度适中,每次推按 3 - 5 分钟,每天早晚各 1 次。
穴位治疗头晕仅可作为辅助手段。
若头晕症状严重、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不适,如头痛剧烈、呕吐、视力模糊、肢体麻木等,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进行规范治疗。
穴位图治疗头晕(1)
穴位图治疗头晕(2)
穴位图治疗头晕(3)
穴位图治疗头晕(4)
穴位图治疗头晕(5)
穴位图治疗头晕(6)
穴位图治疗头晕(7)
穴位图治疗头晕(8)
穴位图治疗头晕(9)
穴位图治疗头晕(10)
穴位图治疗头晕(11)
穴位图治疗头晕(12)
穴位图治疗头晕(13)
穴位图治疗头晕(14)
穴位图治疗头晕(15)
穴位图治疗头晕(16)
穴位图治疗头晕(17)
穴位图治疗头晕(18)
穴位图治疗头晕(19)
穴位图治疗头晕(20)
穴位图治疗头晕(21)
穴位图治疗头晕(22)
穴位图治疗头晕(23)
穴位图治疗头晕(24)
穴位图治疗头晕(25)
穴位图治疗头晕(26)
穴位图治疗头晕(27)
穴位图治疗头晕(28)
穴位图治疗头晕(29)
穴位图治疗头晕(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