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穴位图教学
针灸穴位教学是一个系统且专业的领域,以下为你提供一个基础的入门教学框架,包含选穴原则、常用穴位示例及操作注意事项等内容: 一、针灸学习基础 经络系统认知: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连接脏腑和体表。
主要包括十二经脉(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奇经八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以及十五络脉等。
了解经络的循行路线和分布规律,是准确取穴和理解针灸作用机制的关键。
例如,手太阴肺经从胸部走向手部,经过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等穴位。
熟悉经络走向,就能更好地理解为何某些穴位能治疗特定部位或脏腑的疾病。
腧穴分类:腧穴分为经穴、奇穴和阿是穴三类。
经穴是指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的腧穴,有固定的名称、位置和归经,且有主治本经病症的共同作用;奇穴是指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这类穴位往往对某些病症有特殊疗效;阿是穴又称压痛点,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或其他反应点作为针灸部位。
二、选穴原则 近部选穴:选取病痛所在部位或邻近部位的腧穴。
例如,治疗眼病选睛明、攒竹;治疗鼻病选迎香;治疗面瘫选颊车、地仓等。
这是基于腧穴普遍具有近治作用的特点,体现了“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治疗规律。
远部选穴:选取距离病痛较远处部位的腧穴。
如胃痛选足三里,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通过刺激该穴位可调节胃腑功能,缓解胃痛。
这遵循了“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规律,体现了经络的整体调节作用。
辨证选穴:根据疾病的证候特点,分析病因病机而辨证选取穴位。
如失眠,若属心脾两虚证,可选取心俞、脾俞、神门、三阴交等穴位,以养心健脾、安神定志;若属肝郁化火证,则选取肝俞、行间、神门等穴位,以清肝泻火、宁心安神。
对症选穴:针对疾病的个别突出症状而选取穴位。
如发热选大椎,大椎具有解表清热的作用,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发热,都可选用大椎穴进行退热治疗;又如哮喘发作时选取定喘穴,定喘穴是治疗哮喘的经验效穴,对缓解哮喘症状有显著效果。
三、常用穴位示例 足三里(足阳明胃经) 定位: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主治:胃痛、呕吐、噎膈、腹胀、泄泻、痢疾、便秘等胃肠病证;下肢痿痹;癫狂等神志病;乳痈、肠痈等外科疾患;虚劳诸证,为强壮保健要穴。
针法:直刺1 - 2寸。
可根据患者体型和病情适当调整针刺深度。
合谷(手阳明大肠经) 定位:在手背,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简便取穴法:以一手的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齿痛、鼻衄、口眼歪斜、耳聋等头面五官诸疾;发热恶寒等外感病证;热病无汗或多汗;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证。
孕妇不宜针。
针法:直刺0.5 - 1寸。
内关(手厥阴心包经) 定位: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心痛、胸闷、心动过速或过缓等心系病证;胃痛、呕吐、呃逆等胃腑病证;中风;失眠、郁证、癫狂痫等神志病证;眩晕症,如晕车、晕船、耳源性眩晕;肘臂挛痛。
针法:直刺0.5 - 1寸。
三阴交(足太阴脾经) 定位: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主治:肠鸣腹胀、腹泻等脾胃虚弱诸证;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等妇产科病证;遗精、阳痿、遗尿等生殖泌尿系统疾患;心悸,失眠,高血压;下肢痿痹;阴虚诸证。
孕妇禁针。
针法:直刺1 - 1.5寸。
四、针灸操作注意事项 针具选择与消毒:根据针刺部位和病情选择合适的针具,如毫针的粗细、长短等。
针具必须严格消毒,可采用高压蒸汽灭菌、煮沸消毒或化学消毒等方法。
施术部位也需常规消毒,一般用75%乙醇棉球擦拭即可。
针刺角度与深度:针刺角度有直刺(针身与皮肤呈90°垂直刺入)、斜刺(针身与皮肤呈45°左右倾斜刺入)和平刺(针身与皮肤呈15°左右沿皮刺入)三种,应根据穴位所在部位的解剖特点和病情需要选择合适的针刺角度。
针刺深度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病情以及穴位的具体情况而定,不可盲目深刺,以免损伤重要脏器、血管、神经等组织。
得气与行针:得气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通过提插、捻转等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同时患者会感到针下有徐和或沉紧的反应。
得气与否直接影响针灸的治疗效果。
行针手法包括基本
针灸穴位图教学(1)
针灸穴位图教学(2)
针灸穴位图教学(3)
针灸穴位图教学(4)
针灸穴位图教学(5)
针灸穴位图教学(6)
针灸穴位图教学(7)
针灸穴位图教学(8)
针灸穴位图教学(9)
针灸穴位图教学(10)
针灸穴位图教学(11)
针灸穴位图教学(12)
针灸穴位图教学(13)
针灸穴位图教学(14)
针灸穴位图教学(15)
针灸穴位图教学(16)
针灸穴位图教学(17)
针灸穴位图教学(18)
针灸穴位图教学(19)
针灸穴位图教学(20)
针灸穴位图教学(21)
针灸穴位图教学(22)
针灸穴位图教学(23)
针灸穴位图教学(24)
针灸穴位图教学(25)
针灸穴位图教学(26)
针灸穴位图教学(27)
针灸穴位图教学(28)
针灸穴位图教学(29)
针灸穴位图教学(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