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喝穴位图
你想问的可能是 “消渴” 的相关穴位。
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在中医理论中,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可起到辅助治疗作用,以下为你介绍: 上肢穴位 尺泽穴 位置:位于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功效:清泻肺火、调理肺气,可改善消渴导致的多饮症状,调节因肺燥津伤引起的口渴咽干。
按摩方法:用拇指指腹按压尺泽穴,力度适中,以穴位局部有酸胀感为度,每次按揉3 - 5分钟,每日可操作多次。
曲池穴 位置: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功效:清热解表、调和气血,有助于改善消渴患者燥热内盛的情况,缓解多食易饥等症状。
按摩方法:以食指和中指并拢,按压在曲池穴上,顺时针方向按揉3 - 5分钟,感觉穴位处微微发热即可。
下肢穴位 足三里穴 位置: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功效:燥化脾湿、生发胃气,可增强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对于消渴病引起的脾胃虚弱、身体消瘦等有一定调理作用。
按摩方法:用拇指或中指指腹垂直按压足三里穴,每次按压5 - 10分钟,以穴位局部产生明显酸胀感为宜,早晚各一次。
三阴交穴 位置: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功效:健脾和胃、调补肝肾,可调节肝、脾、肾三脏功能,对于消渴病后期肝肾阴虚的症状,如腰膝酸软、尿频等有改善作用。
按摩方法:用拇指指腹轻柔地按揉三阴交穴,每次3 - 5分钟,频率适中,以穴位处有轻微温热感为佳,每天可按摩2 - 3次。
腹部穴位 中脘穴 位置: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功效:和胃健脾、降逆利水,可调节胃肠功能,改善消渴患者的消化功能紊乱,减轻胃脘胀满、恶心呕吐等症状。
按摩方法:将手掌心贴于中脘穴,以顺时针方向打圈按摩,动作要缓慢、轻柔,每次按摩5 - 10分钟,每日1 - 2次。
气海穴 位置: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功效:益气助阳、调经固经,可培补元气,增强机体抵抗力,对消渴病导致的元气不足、精神倦怠等有一定调理功效。
按摩方法:用食指和中指并拢,按压气海穴,力度由轻到重,以局部有温热、酸胀感为度,每次按压3 - 5分钟,每天可操作2 - 3次。
背部穴位 肺俞穴 位置: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宣肺清热、疏风解表,可改善肺脏功能,对于肺燥津伤型的消渴有较好的调理作用,缓解多饮症状。
按摩方法:双手握拳,用食指关节突起部位点按肺俞穴,力度适中,以局部有酸麻胀感为度,每次点按3 - 5分钟,每日可进行2 - 3次。
胰俞穴 位置:在背部,当第8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
功效:调节胰腺功能,是治疗消渴病的经验效穴,可促进胰岛素分泌,调节血糖水平。
按摩方法:用拇指指腹按压胰俞穴,力度均匀,每次按压5 - 10分钟,以穴位局部有明显的酸痛感为宜,每天早晚各一次。
肾俞穴 位置:在背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滋阴壮阳、补肾益气,可改善肾脏功能,对于消渴病日久导致的肾虚症状,如腰膝酸软、耳鸣等有较好的调理效果。
按摩方法:双手叉腰,拇指按在肾俞穴上,其余四指附在腰部两侧,适当用力按揉,每次按揉3 - 5分钟,每日可操作2 - 3次。
消喝穴位图(1)
消喝穴位图(2)
消喝穴位图(3)
消喝穴位图(4)
消喝穴位图(5)
消喝穴位图(6)
消喝穴位图(7)
消喝穴位图(8)
消喝穴位图(9)
消喝穴位图(10)
消喝穴位图(11)
消喝穴位图(12)
消喝穴位图(13)
消喝穴位图(14)
消喝穴位图(15)
消喝穴位图(16)
消喝穴位图(17)
消喝穴位图(18)
消喝穴位图(19)
消喝穴位图(20)
消喝穴位图(21)
消喝穴位图(22)
消喝穴位图(23)
消喝穴位图(24)
消喝穴位图(25)
消喝穴位图(26)
消喝穴位图(27)
消喝穴位图(28)
消喝穴位图(29)
消喝穴位图(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