胀气艾灸穴位图
艾灸是中医传统疗法,通过温热刺激穴位来调节身体机能,对于胀气有一定缓解作用。
以下是一些可用于缓解胀气的艾灸穴位: 中脘穴 位置: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
功效:中脘穴属任脉,是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的功效。
艾灸此穴位可有效调节胃肠功能,促进消化,缓解因消化不良、胃肠蠕动减慢等引起的胀气。
艾灸方法:采用温和灸,将艾条点燃后,对准中脘穴,距离皮肤2 - 3厘米进行熏烤,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次灸15 - 20分钟,每日1 - 2次。
神阙穴 位置:位于腹中部,脐中央。
功效:神阙穴为人体生命之根蒂,真气所系之处。
艾灸神阙穴能培元固本、回阳救逆、和胃理肠,可增强脾胃功能,促进肠道气体排出,改善胀气症状。
艾灸方式:可选用隔盐灸或温和灸。
隔盐灸时,先将纯净干燥的食盐填敷于脐窝,上置艾绒或艾炷施灸;温和灸操作同中脘穴,每次艾灸10 - 15分钟,每天1次。
足三里穴 位置: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功效: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等作用。
刺激足三里穴能促进胃肠蠕动,增强消化吸收能力,减轻胃部胀满不适。
艾灸办法:温和灸足三里穴,每侧穴位灸15 - 20分钟,以局部皮肤红晕为度,每日艾灸1 - 2次。
天枢穴 位置:位于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
功效:天枢穴是大肠之募穴,主要作用是疏调肠腑、理气行滞、消食。
艾灸天枢穴可调节肠道功能,促进肠道气体的排出,对于腹胀、腹痛、便秘或腹泻等肠道问题都有较好的调理作用。
艾灸手法:使用温和灸,每次艾灸15 - 20分钟,双侧穴位都要进行艾灸,每天1 - 2次。
气海穴 位置: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功效:气海穴有培补元气、益肾固精、补益回阳、调经固冲的功效。
艾灸气海穴能增强人体阳气,推动气机运行,改善因气虚、气滞引起的腹胀症状。
艾灸措施:温和灸气海穴,每次灸15 - 20分钟,以局部温热舒适、皮肤微微发红为度,每日或隔日艾灸1次。
胀气艾灸穴位图(1)
胀气艾灸穴位图(2)
胀气艾灸穴位图(3)
胀气艾灸穴位图(4)
胀气艾灸穴位图(5)
胀气艾灸穴位图(6)
胀气艾灸穴位图(7)
胀气艾灸穴位图(8)
胀气艾灸穴位图(9)
胀气艾灸穴位图(10)
胀气艾灸穴位图(11)
胀气艾灸穴位图(12)
胀气艾灸穴位图(13)
胀气艾灸穴位图(14)
胀气艾灸穴位图(15)
胀气艾灸穴位图(16)
胀气艾灸穴位图(17)
胀气艾灸穴位图(18)
胀气艾灸穴位图(19)
胀气艾灸穴位图(20)
胀气艾灸穴位图(21)
胀气艾灸穴位图(22)
胀气艾灸穴位图(23)
胀气艾灸穴位图(24)
胀气艾灸穴位图(25)
胀气艾灸穴位图(26)
胀气艾灸穴位图(27)
胀气艾灸穴位图(28)
胀气艾灸穴位图(29)
胀气艾灸穴位图(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