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拍打穴位图
在瑜伽练习过程中,适当拍打穴位可以促进气血运行、放松身心、增强身体机能。
以下为您介绍一些常见且适合在瑜伽练习前后配合拍打的穴位: 头部穴位 百会穴 位置: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
简便取穴法:两耳尖向上连线中点处。
功效:百会穴为诸阳之会,拍打此穴位可提神醒脑、升阳举陷,有助于集中注意力,对于改善头晕、失眠等也有帮助,尤其适合在瑜伽冥想前拍打,帮助平静思绪、提升专注力。
拍打方法:用空心掌轻轻拍打百会穴,力度适中,以感觉舒适为宜,每次拍打30 - 50下。
太阳穴 位置:在头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横指的凹陷处。
功效:拍打太阳穴能缓解头痛、减轻眼部疲劳。
在长时间瑜伽体式练习后,若感觉头部有些许紧绷,拍打太阳穴可有效放松。
拍打方法:用食指和中指并拢,轻轻拍打太阳穴,左右两侧各拍打30 - 40下,频率稍慢,动作轻柔。
颈部穴位 风池穴 位置:在颈后区,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
功效:风池穴具有疏风清热、醒脑开窍的作用。
瑜伽练习中颈部活动较多,拍打此穴位可预防和缓解颈部肌肉紧张,改善脑部供血。
拍打方法:双手自然弯曲,用小鱼际部位轻轻拍打风池穴,每次拍打50 - 80下,力度以局部微微发红为度。
上肢穴位 内关穴 位置: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功效:内关穴能宁心安神、理气止痛。
在进行一些手臂伸展、扭转的瑜伽动作后,拍打内关穴可调节心肺功能,缓解手臂疲劳。
拍打方法:用另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相对,轻轻拍打内关穴,每侧拍打50 - 60下,可适当加大一点力度,以产生酸麻胀感为佳。
合谷穴 位置:在手背,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简便取穴:以一手的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合谷穴。
功效:合谷穴有疏风解表、行气活血等功效。
在瑜伽练习中,手部用力较多,拍打合谷穴可促进手部血液循环,增强手部力量,还能改善面部气色。
拍打方法:用对侧手的小鱼际部位拍打合谷穴,每侧拍打80 - 100下,力度适中,节奏均匀。
胸部穴位 膻中穴 位置:在胸部,横平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上。
功效:膻中穴被称为“气会”,有宽胸理气、止咳平喘的作用。
在完成一些涉及胸部扩张、收缩的瑜伽动作后,拍打膻中穴可调节气机,缓解胸闷等不适。
拍打方法:用手掌轻轻拍打膻中穴,范围可稍大一些,每次拍打50 - 70下,力度轻柔,以胸部感觉舒适为宜。
腹部穴位 神阙穴 位置:在脐中央。
功效:神阙穴有培元固本、回阳救脱等作用。
瑜伽中的腹部呼吸和一些扭转动作后,拍打神阙穴有助于调节肠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
拍打方法:将双手搓热后,用掌心轻轻拍打神阙穴,每次拍打30 - 50下,动作要轻柔缓慢,以腹部微微发热为好。
关元穴 位置:在下腹部,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上。
功效:关元穴具有补肾培元、温阳固脱的功效。
适当拍打关元穴可增强身体元气,提高免疫力,尤其适合在一些滋养下焦的瑜伽练习后进行。
拍打方法:用空心拳轻轻拍打关元穴,每次拍打50 - 80下,力度适中,避免用力过猛。
下肢穴位 足三里穴 位置: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功效:足三里穴是保健要穴,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等作用。
在进行大量腿部运动的瑜伽体式后,拍打足三里可缓解腿部疲劳,增强脾胃功能。
拍打方法:用手掌或拳背轻轻拍打足三里穴,每侧拍打80 - 100下,力度以能耐受为宜,可适当加重力度以激发穴位功效。
涌泉穴 位置:在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
功效:涌泉穴有滋阴益肾、平肝息风等功效。
在瑜伽练习结束后,拍打涌泉穴可引火归元,促进全身气血循环,帮助放松身心,缓解一天的疲劳。
拍打方法:可坐在椅子上,将脚抬起,用手拍打涌泉穴,每只脚拍打100 - 120下,力度适中,以脚底微微发热、发红为度。
在拍打穴位时,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过度用力造成损伤。
如果身体有特殊疾病或不适,应先咨询专业人士意见 。
瑜伽拍打穴位图(1)
瑜伽拍打穴位图(2)
瑜伽拍打穴位图(3)
瑜伽拍打穴位图(4)
瑜伽拍打穴位图(5)
瑜伽拍打穴位图(6)
瑜伽拍打穴位图(7)
瑜伽拍打穴位图(8)
瑜伽拍打穴位图(9)
瑜伽拍打穴位图(10)
瑜伽拍打穴位图(11)
瑜伽拍打穴位图(12)
瑜伽拍打穴位图(13)
瑜伽拍打穴位图(14)
瑜伽拍打穴位图(15)
瑜伽拍打穴位图(16)
瑜伽拍打穴位图(17)
瑜伽拍打穴位图(18)
瑜伽拍打穴位图(19)
瑜伽拍打穴位图(20)
瑜伽拍打穴位图(21)
瑜伽拍打穴位图(22)
瑜伽拍打穴位图(23)
瑜伽拍打穴位图(24)
瑜伽拍打穴位图(25)
瑜伽拍打穴位图(26)
瑜伽拍打穴位图(27)
瑜伽拍打穴位图(28)
瑜伽拍打穴位图(29)
瑜伽拍打穴位图(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