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脉穴位图胃俞
胃俞并不是督脉穴位,而是足太阳膀胱经上的穴位。
以下为你详细介绍: 1. 穴位定位 胃俞穴位于脊柱区,第1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
简单的取穴方法是,先找到第12胸椎棘突(可通过触摸肋骨下缘,其对应的椎体即为第12胸椎),然后从该棘突下向两侧旁开大约两横指宽(拇指指间关节宽度为1寸,1.5寸约两横指)的地方就是胃俞穴。
2. 解剖结构 在胃俞穴处,浅层有胸背神经的皮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有胸背神经的肌支和相应的肋间后动、静脉分支。
针刺该穴位时,要注意掌握合适的角度和深度,避免损伤内部重要结构。
3. 作用功效 复制代码 - **调理脾胃**:胃俞穴作为胃的背俞穴,与胃腑直接相连,能够反映胃的生理病理状态,刺激此穴可有效调节脾胃功能,增强脾胃的运化能力,对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胃脘疼痛等问题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比如,对于经常食欲不振、进食后腹胀的人群,刺激胃俞穴可以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
- **和胃降逆**:可调节胃气的升降,对于胃气上逆导致的恶心、呕吐、呃逆等症状有显著的缓解效果。
当出现晕车、晕船引起的恶心呕吐时,按摩胃俞穴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症状。
- **缓解胃部疼痛**:通过刺激胃俞穴,可以疏通胃经气血,通则不痛,从而有效缓解胃脘部疼痛,无论是实证疼痛(如饮食积滞、肝气犯胃所致)还是虚证疼痛(如脾胃虚寒引起)都有一定疗效。
4. 主治病症 复制代码 - **消化系统病症**:主要用于治疗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消化不良等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
例如,胃溃疡患者常出现胃脘部疼痛、反酸等症状,针刺或艾灸胃俞穴,配合其他相关穴位,可缓解疼痛,改善症状。
- **精神神经系统病症**:对失眠、多梦、精神不振等也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这是因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正常有助于气血充足,滋养心神,从而改善睡眠和精神状态。
- **其他病症**:在中医临床实践中,胃俞穴还可用于治疗糖尿病引起的口渴、多食等症状,以及一些慢性疾病导致的身体虚弱、消瘦等情况。
5. 刺激方法 复制代码 - **按摩**:患者可俯卧位或坐位,按摩者用双手拇指指腹按压胃俞穴,力度适中,以穴位局部有酸胀感为度,每次按压3 - 5分钟,每天可按摩2 - 3次。
长期坚持按摩,有助于改善脾胃功能,增强体质。
- **艾灸**:采用艾条温和灸的方法,将艾条点燃后,距胃俞穴皮肤2 - 3厘米进行熏烤,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每次艾灸10 - 15分钟,每周可艾灸2 - 3次。
艾灸胃俞穴具有温阳健脾、散寒止痛的功效,尤其适合脾胃虚寒者。
- **针刺**:应由专业的中医师进行操作。
一般直刺0.5 - 0.8寸,具体针刺深度和手法需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等因素进行调整。
针刺胃俞穴能更直接地激发经气,调节脏腑功能,但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防止感染。
督脉穴位图胃俞(1)
督脉穴位图胃俞(2)
督脉穴位图胃俞(3)
督脉穴位图胃俞(4)
督脉穴位图胃俞(5)
督脉穴位图胃俞(6)
督脉穴位图胃俞(7)
督脉穴位图胃俞(8)
督脉穴位图胃俞(9)
督脉穴位图胃俞(10)
督脉穴位图胃俞(11)
督脉穴位图胃俞(12)
督脉穴位图胃俞(13)
督脉穴位图胃俞(14)
督脉穴位图胃俞(15)
督脉穴位图胃俞(16)
督脉穴位图胃俞(17)
督脉穴位图胃俞(18)
督脉穴位图胃俞(19)
督脉穴位图胃俞(20)
督脉穴位图胃俞(21)
督脉穴位图胃俞(22)
督脉穴位图胃俞(23)
督脉穴位图胃俞(24)
督脉穴位图胃俞(25)
督脉穴位图胃俞(26)
督脉穴位图胃俞(27)
督脉穴位图胃俞(28)
督脉穴位图胃俞(29)
督脉穴位图胃俞(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