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维经脉穴位图
阳维脉是奇经八脉之一,主要联络各阳经,调节阳经气血。
阳维脉上有多个穴位,以下为你介绍其中较为重要的穴位: 金门穴 定位:在足外侧部,当外踝前缘直下,骰骨下缘处。
主治:头痛、癫痫、小儿惊风、腰痛、下肢痿痹等。
刺激该穴位可起到安神定惊、通络止痛的作用。
阳交穴 定位:位于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缘。
主治:胸胁胀满疼痛、下肢痿痹、癫狂痫等。
按摩此穴能起到疏肝理气、通经活络的功效。
外丘穴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7寸,腓骨前缘。
与阳交穴位置相近但有前后之分。
主治:颈项强痛、胸胁痛、下肢痿痹、癫狂等。
针刺或按摩该穴位可起到散风清热、疏肝理气的作用。
光明穴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缘。
主治:目痛、夜盲、目视不明、乳房胀痛、下肢痿痹等。
此穴对眼部疾病有较好疗效,同时还能调理肝经气血。
阳辅穴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4寸,腓骨前缘稍前方。
主治:偏头痛、目外眦痛、咽喉肿痛、胸胁胀痛、下肢痿痹等。
刺激阳辅穴可清泻肝胆实火、疏通经络。
悬钟穴(又名绝骨穴)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
主治:痴呆、中风、半身不遂、颈项强痛、胸胁满痛、下肢痿痹等。
该穴为髓会,有补肾益髓、强筋壮骨、通络止痛的作用。
肩井穴 定位:在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
主治:头项强痛、肩背疼痛、上肢不遂、难产、乳痈、乳汁不下、瘰疬等。
肩井穴是常用穴位,对肩部及妇产科相关病症有一定治疗效果,还可用于缓解颈部和肩部的肌肉紧张。
天髎穴 定位:在肩胛部,肩井与曲垣的中间,当肩胛骨上角处。
主治:肩臂疼痛、颈项强痛等。
刺激此穴可改善肩部及颈部的气血运行,减轻疼痛症状。
风池穴 定位: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头痛、眩晕、失眠、耳鸣、耳聋、颈项强痛、感冒、癫痫、目赤肿痛、鼻渊、鼻衄等。
风池穴是临床常用穴位,可疏散风热、清利头目、醒脑开窍。
本神穴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上0.5寸,神庭旁开3寸,神庭与头维连线的内2/3与外1/3交点处。
主治:头痛、眩晕、癫痫、小儿惊风、失眠、健忘等。
按摩本神穴有助于宁心安神、醒脑益智。
阳白穴 定位:在前额部,当瞳孔直上,眉上1寸。
主治:头痛、眩晕、目痛、视物模糊、眼睑瞤动等。
该穴位可改善眼部不适及前额部疼痛。
头临泣穴 定位:在头部,当瞳孔直上入前发际0.5寸,神庭与头维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头痛、目眩、目赤肿痛、流泪、鼻塞、鼻渊、小儿惊风等。
对头面部的多种病症有一定疗效。
目窗穴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上1.5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主治:头痛、目眩、目赤肿痛、远视、近视、面肿、上齿龋肿等。
刺激目窗穴可改善眼部及头面部的不适症状。
承灵穴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上4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主治:头痛、眩晕、目痛、鼻渊、鼻衄等。
对头部和鼻部的病症有一定的调理作用。
脑空穴 定位:在头部,当枕外隆凸的上缘外侧,头正中线旁开2.25寸,平脑户。
主治:头痛、眩晕、颈项强痛、目眩、耳鸣、癫痫、惊恐等。
该穴位可起到醒脑开窍、安神定志的作用。
风府穴 定位: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中。
虽然风府穴归属督脉,但它也是阳维脉与督脉的交会穴。
主治:头痛、眩晕、颈项强痛、中风、癫痫、半身不遂、咽喉肿痛等。
风府穴是人体重要穴位,针刺操作需谨慎。
阳维经脉穴位图(1)
阳维经脉穴位图(2)
阳维经脉穴位图(3)
阳维经脉穴位图(4)
阳维经脉穴位图(5)
阳维经脉穴位图(6)
阳维经脉穴位图(7)
阳维经脉穴位图(8)
阳维经脉穴位图(9)
阳维经脉穴位图(10)
阳维经脉穴位图(11)
阳维经脉穴位图(12)
阳维经脉穴位图(13)
阳维经脉穴位图(14)
阳维经脉穴位图(15)
阳维经脉穴位图(16)
阳维经脉穴位图(17)
阳维经脉穴位图(18)
阳维经脉穴位图(19)
阳维经脉穴位图(20)
阳维经脉穴位图(21)
阳维经脉穴位图(22)
阳维经脉穴位图(23)
阳维经脉穴位图(24)
阳维经脉穴位图(25)
阳维经脉穴位图(26)
阳维经脉穴位图(27)
阳维经脉穴位图(28)
阳维经脉穴位图(29)
阳维经脉穴位图(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