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完整穴位图
人体全身穴位众多,分布于十四经脉及经外奇穴,以下按照头面、颈项、胸腹部、背部、上肢、下肢的顺序,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穴位进行介绍: 头面部穴位 百会穴:位于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
主治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等。
神庭穴: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可用于治疗头痛、眩晕、失眠、鼻渊等。
印堂穴:在两眉之间。
常用于治疗头痛、眩晕、失眠、小儿惊风等。
睛明穴:位于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
主要治疗目赤肿痛、流泪、视物不明等眼部疾病。
迎香穴: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可治疗鼻塞、鼽衄、口歪、面痒等。
地仓穴:在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
常用于治疗口歪、流涎、三叉神经痛等。
颊车穴: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中指),闭口咬紧牙时咬肌隆起,放松时按之凹陷处。
主治牙痛、牙关紧闭、口歪等。
下关穴:在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可治牙痛、耳鸣、耳聋、口噤等。
颈项部穴位 风池穴:在项部,当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头痛、眩晕、失眠、耳鸣、耳聋、感冒等。
天柱穴:在项部,大筋(斜方肌)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约当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
可治疗头痛、项强、眩晕、目赤肿痛等。
大椎穴:在背部,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常用于治疗发热、疟疾、咳嗽、气喘、骨蒸盗汗等。
胸腹部穴位 膻中穴: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主治咳嗽、气喘、胸闷、心痛、噎膈、呃逆等。
中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可治疗胃痛、腹胀、呕吐、呃逆、食欲不振等。
神阙穴:在腹中部,脐中央。
多用于治疗虚脱、中风脱证、腹痛、泄泻等。
关元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主治遗尿、小便频数、尿闭、月经不调、痛经等。
气海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可治疗虚脱、形体赢瘦、脏气衰惫、乏力等。
腰背部穴位 肾俞穴: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腰痛、遗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等。
命门穴: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可治疗虚损腰痛、遗尿、泄泻、遗精、阳痿等。
委中穴: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主要治疗腰背痛、下肢痿痹、腹痛、吐泻等。
上肢穴位 尺泽穴: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咳嗽、气喘、咯血、潮热、胸部胀满等。
曲池穴: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可治疗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热病、高血压等。
合谷穴:在手背,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常用于治疗头痛、目赤肿痛、齿痛、鼻衄、口眼歪斜等。
内关穴: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心痛、心悸、胸闷、胃痛、呕吐等。
神门穴: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可治疗心痛、心烦、惊悸、失眠、健忘等。
下肢穴位 环跳穴:在股外侧部,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中1/3交点处。
主治腰胯疼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等。
足三里穴: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可治疗胃痛、呕吐、噎膈、腹胀、泄泻等。
三阴交穴: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主治肠鸣腹胀、泄泻、月经不调、带下、遗精等。
涌泉穴: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常用于治疗昏厥、中暑、小儿惊风、癫狂痫等。
这只是人体众多穴位中的一部分,人体经络系统极为复杂,每个穴位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和功效,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常根据具体病情和个体差异,选取相应穴位进行针灸、推拿、按摩等治疗。
全身完整穴位图(1)
全身完整穴位图(2)
全身完整穴位图(3)
全身完整穴位图(4)
全身完整穴位图(5)
全身完整穴位图(6)
全身完整穴位图(7)
全身完整穴位图(8)
全身完整穴位图(9)
全身完整穴位图(10)
全身完整穴位图(11)
全身完整穴位图(12)
全身完整穴位图(13)
全身完整穴位图(14)
全身完整穴位图(15)
全身完整穴位图(16)
全身完整穴位图(17)
全身完整穴位图(18)
全身完整穴位图(19)
全身完整穴位图(20)
全身完整穴位图(21)
全身完整穴位图(22)
全身完整穴位图(23)
全身完整穴位图(24)
全身完整穴位图(25)
全身完整穴位图(26)
全身完整穴位图(27)
全身完整穴位图(28)
全身完整穴位图(29)
全身完整穴位图(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