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均输法,名词解释定义是?
均输法是王安石变法中的一项重要举措,于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颁行。
以下为其详细名词解释: 定义 均输法是指在北宋政府物资采购过程中,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打破行政区划限制,统一筹划采购物资,以节省财政开支、减轻百姓负担并调节物资供需的一种经济改革措施 。
实施背景 北宋时期,财政支出庞大,物资需求繁多。
原有的物资征调制度存在诸多弊端,地方官员为完成上缴任务,往往不管当地实际情况和市场价格波动,强行征收实物赋税,导致百姓负担沉重。
而且物资运输成本高,损耗大,财政资源浪费严重。
同时,京师物资供应有时难以保障,而其他地区物资却可能积压,物资调配极不合理。
在这样的背景下,均输法应运而生。
主要内容 设立发运使:在东南六路设置发运使,赋予其较大权力,总管东南六路的赋税收入和各类物资的征调、运输事务。
发运使有权掌握六路财赋情况,根据京城的需求和各地物资的实际价格、供需状况等灵活调配物资。
遵循“徙贵就贱,用近易远”原则:发运使在采购物资时,不必局限于固定的地点和方式。
如果某地某种物资价格昂贵,就到价格便宜的地区采购;如果近处有合适的物资,就优先从近处获取,避免舍近求远,以此降低采购成本和运输费用。
例如,若京城需要大量丝绸,而江浙地区丝绸价格较低且产量充足,发运使就可从江浙采购并运往京城。
灵活运用货币与实物采购:改变以往单纯依赖实物赋税征调的方式,允许发运使根据实际情况,部分采用货币采购的形式。
在某些物资产地丰收、价格低廉时,发运使可以用货币购买储存;而在物资匮乏、价格上涨时,则减少采购或改用其他替代品。
目的 节省财政开支:通过合理调配物资和优化采购方式,降低物资采购和运输成本,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缓解北宋政府的财政压力。
减轻百姓负担:避免地方官员不顾实际情况随意征调物资,减少百姓因不合理征调而承受的额外负担,一定程度上改善百姓生活。
稳定市场物价:均输法通过调节物资的供需关系,使物资在不同地区间合理流动,避免局部地区物资短缺或过剩,从而对市场物价起到一定的稳定作用。
增加政府物资储备:确保京城及其他重要地区的物资供应,增强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
影响 积极影响:均输法实施后,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预期目标。
政府的财政支出有所减少,物资调配更加合理高效,京城的物资供应得到更好保障。
同时,百姓的负担有所减轻,市场物价也相对稳定,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消极影响:该法在推行过程中遭到了一些反对。
部分官员担心权力被削弱,对均输法执行不力;一些富商大贾因失去了物资采购中的暴利机会,也极力反对。
此外,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对发运使的监管机制不够完善,出现了个别发运使滥用职权、中饱私囊的现象,影响了均输法的实施效果 。
- 上一篇:什么是官督商办,名词解释定义是?
- 下一篇:鲍姆嘉通(名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