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序原文以及翻译
原文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文正公①名闻天下。
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文正公者何人也?先生曰:“此当代大贤也。
”轼曰:“大贤可 1 2 \frac{1}{2} 21 识乎?”先生曰:“然。
文正公苏守苏州,子监②其郡人也,是时子监与其弟纯仁皆尚幼,知文正公,盖常从其游。
”轼曰:“文正公为人如何?”先生曰:“文正公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州,功名满天下,后必有史官书之者,吾可无述焉。
独其行己相事,不可不记。
文正公苏守苏州,始于其未贵显时,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
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
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
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
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 是时朝廷方更张③大议,如两府④之士,皆自谓得人。
文正公苏见上,言天下事,他日见晏丞相,亦以言天下事。
晏丞相曰:“君子欲谋⑤人之国,先必其身。
”文正公苏曰:“且⑥一身岂足恤⑦?”于是开⑧言路,进贤良,退不肖,朝廷晏然⑨,天下大治。
文正公苏既薨⑩,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苏存时。
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呜呼!公苏可谓善与人交,久而能敬者矣。
其生平所为,皆可书也,而独记其大者如此。
注释 ①鲁文正公:即范仲淹,谥号“文正”。
②子监:范纯佑,范仲淹长子。
③更张:改革。
④两府:中书省和枢密院,北宋最高行政机关和军事机关。
⑤谋:谋划,治理。
⑥且:况且。
⑦恤:忧虑,顾惜。
⑧开:广开。
⑨晏然:安宁,安定。
⑩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
翻译 庆历三年,我刚刚童年,进入乡校,有一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鲁地人范仲淹的事迹告诉我,并且说他闻名于天下。
我从旁边偷看,就能够诵读通晓他的文章。
我问先生:“这个人是什么人?”先生说:“这是当代的大贤人。
”我说:“大贤人可以认识吗?”先生说:“可以。
范仲淹曾任苏州知州,你父亲是苏州人,当时你父亲和他的弟弟范纯仁都还年幼,但是听说过范仲淹,大概曾经跟他交往。
”我说:“范仲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先生说:“范仲淹的忠义誉满朝廷,他的功绩遍布边境地区,他的名声传遍天下,以后必定会有史官记载他,我可以不用叙述了。
只是他立身行事的方法,不能不记录下来。
范仲淹任苏州知州,在他还没有显贵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忧虑天下、使天下太平的志向,所以写了一封万言书送给宰相,天下人都传颂它。
等到他被任用为将领,提拔为执政大臣,考察他一生的所作所为,没有超出这封书信的。
他对于仁义礼乐,忠信孝悌,就如同饥饿的人对于饮食,片刻也不能忘记。
像火一样炽热,像水一样湿润,大概是他的天性有不得不这样的地方。
即使是嬉笑怒骂、率性而作的文章,也一定归结到这些方面。
所以天下人都相信他的真诚,争相尊崇他、师从他。
” 当时朝廷正在进行重大的改革讨论,像中书省和枢密院的官员,都自认为得到了合适的人才。
范仲淹拜见皇上,谈论天下大事,后来又见到晏殊丞相,也谈论天下大事。
晏殊丞相说:“君子想要治理别人的国家,首先一定要修养自身。
”范仲淹说:“况且一己之身哪里值得顾惜?”于是广开言路,举荐贤良,斥退品行不端的人,朝廷安定,天下太平。
范仲淹去世以后,他的后代子孙继承他的事业,秉承他的志向,就像他在世的时候一样。
如今我阅读他的文章,宽大厚重、宏伟博大,充满于天地之间,与他的气质相称。
唉!范仲淹可以说是善于与人交往,时间越久越受人尊敬的人了。
他一生的所作所为,都可以记录下来,而我只记下了其中重大的事情。
- 上一篇:备案申请书(范文3篇)
- 下一篇:学校培训规章制度(范文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