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访友》教学设计15篇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一)
一、教学目标
正确读写和理解文中的生字词,如“邀、俯、瀑”等。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体会作者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
学习作者运用联想和想象来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深厚情感。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难点
体会作者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蕴含的深意。
学习作者运用联想和想象的写作手法,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朗读感悟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大自然的视频,展示山林、溪流、鸟儿等自然景观,引导学生分享观看感受,从而引出课题《山中访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读音和释义问题。
教师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通过开火车读、个别读等方式,纠正读音。重点讲解“静谧、德高望重、津津乐道”等词语的含义。
思考: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明确:老桥、树林、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等。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研读第 3 自然段,学习作者拜访老桥的部分。
指名朗读,思考:作者把老桥当作什么?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交流讨论,引导学生抓住“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站在这涧水上已经几百年了”等语句,体会作者对老桥的敬重和赞美之情。
指导朗读,读出对老桥的尊敬。
自主学习第 4 - 7 自然段,选择自己喜欢的“朋友”进行研读。
学生自主阅读,圈画描写“朋友”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小组内交流分享,说说自己喜欢的“朋友”以及原因。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相机指导朗读,感受作者对不同“朋友”的独特情感。例如,拜访树林时,读出亲切;拜访瀑布时,读出豪迈等。
(四)体会写法,总结全文
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思考:作者为什么把这些自然景物当作“朋友”?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者把自然景物当作朋友,是因为他对大自然充满了热爱,把它们当作有生命、有情感的伙伴。这种写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表达了作者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情感。
总结全文,梳理文章结构和主题,再次强调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五)拓展延伸
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运用联想和想象,写一写自己与大自然中某一景物的“对话”。
(六)布置作业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完成小练笔,与同学分享自己的作品。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二)
一、教学目标
会写“邀、俯”等 11 个字,会认“悠、仪”等 6 个字,能正确读写“清爽、吟诵”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体会作者所描写的意境,学习作者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表达方式。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作者在山中拜访的“朋友”,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学习作者细腻描写自然景物的方法。
难点
体会作者将自然万物视为朋友所表达的独特情感。
领悟作者如何通过丰富的想象来表达情感。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提问学生是否去过山中,在山中看到过什么,有什么感受。
引出作者李汉荣也去过山中,他把山中的一切都当作朋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山中访友》。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学生默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尝试自己解决读音和理解问题。
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如“邀(yāo)请、俯(fǔ)身、瀑(pù)布、峭(qiào)壁、躯(qū)体、蕴(yùn)含、侠(xiá)客、寒暄(xuān)”等,通过举例、造句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词义。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纠正错误读音和不恰当的停顿。
(三)精读品味,感悟情感
学习第 1 - 2 自然段。
齐读,思考:作者为什么说“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迫不及待想与山中朋友见面的心情,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亲近之感。
指导朗读,读出急切、兴奋的语气。
聚焦作者拜访的“朋友”。
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朋友”进行深入研读,思考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个“朋友”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小组汇报,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描写“朋友”的语句。例如,描写山泉“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泉的清澈,表达了作者对山泉的喜爱。
全班交流,教师适时指导朗读,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对不同“朋友”的情感。
(四)总结写法,拓展运用
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总结作者的写作方法,如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赋予自然景物人的情感和行为;通过丰富的想象,将自然万物视为朋友进行对话等。
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选择一处自然景物进行描写,写一段话。
(五)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以及独特的写作方法,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自然,用自己的笔记录下与自然的美好瞬间。
(六)布置作业
抄写文中的生字词和自己喜欢的句子。
完成课后小练笔,描写一处自然景物。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三)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读写文中的生字词,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想象、讨论等方式,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学习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写自然景物的写作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作者与山中“朋友”的交流,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习作者描写自然景物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难点
体会作者把自然万物当作朋友所蕴含的深意,感受人与自然的融合。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方法
情境创设法、问题引导法、自主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轻柔的山林音乐,展示山林图片,创设山林情境。
教师富有感情地描述:在这样美丽的山林中,作者把这里的一切都当作自己的朋友,今天让我们跟随作者一同去拜访这些朋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
教师出示生字词,采用多种形式认读,如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等,纠正读音。
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在山中依次拜访了哪些“朋友”?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老桥、树林、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
(三)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学习第 3 自然段,感受作者与老桥的交流。
指名朗读,其他学生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老桥的?
交流讨论,引导学生从老桥的样子、历史等方面体会作者对老桥的敬重。
指导朗读,读出对老桥的敬意。
小组合作学习第 4 - 7 自然段。
选择一个“朋友”,小组内共同研读,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个“朋友”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小组代表汇报,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描写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例如,描写瀑布“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通过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写出瀑布的雄伟气势,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
全班交流,教师指导朗读,让学生通过朗读展现作者对不同“朋友”的情感。
(四)领悟写法,拓展提升
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总结作者的写作方法,如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生动形象;通过想象,赋予自然景物人的情感和行为。
开展小练笔活动,让学生选择一种自然景物,运用所学的写作方法进行描写。
(五)课堂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的魅力。
(六)布置作业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完成小练笔,与同学分享自己笔下的自然景物。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四)
一、教学目标
正确读写和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如“清爽、吟诵、唱和”等。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感兴趣的段落。
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
学习作者新奇的构思和丰富的想象,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作者在山中拜访“朋友”的过程,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学习作者描写自然景物的独特方法,积累优美词句。
难点
体会作者将自然万物视为有生命的朋友所表达的深层情感。
引导学生在模仿写作中运用作者的写作技巧,提升写作水平。
三、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法、情境教学法、对比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一段山林的视频,画面中展现山林的美景、鸟儿的歌声、溪流的潺潺声等。
教师引导:同学们,假如你们置身于这样的山林中,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作者李汉荣走进山林,把这里的一切都当作自己的朋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他的山中访友之旅。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梳理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通顺、读流利,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
教师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通过多媒体展示生字词,指名认读,纠正读音。重点讲解“吟诵、唱和、德高望重、津津乐道”等词语的意思。
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这些“朋友”给作者带来了怎样的感受?
学生回答后,教师简单梳理文章脉络。
(三)精读课文,品味情感
学习第 3 自然段,感受作者与老桥的情谊。
指名朗读,思考:作者把老桥比作什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对老桥的感情?
引导学生抓住“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等语句,体会作者对老桥的敬重和亲切感。
指导朗读,读出对老桥的尊敬和亲切。
对比阅读,体会作者对不同“朋友”的描写。
选择两个不同的“朋友”,如树林和瀑布,让学生对比阅读描写它们的段落。
思考:作者在描写这两个“朋友”时,在内容和表达方法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根据不同景物的特点,运用不同的描写方法来表达情感。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和语言的美妙。
(四)学习写法,尝试运用
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总结作者的写作方法,如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自然景物具有人的情感和行为;通过想象,将自然万物与自己进行对话等。
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选择一种自然景物进行片段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选取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评价,鼓励学生互相学习。
(五)课堂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独特的写作方法对表达情感的作用,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多观察自然,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自然的喜爱。
(六)布置作业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完成课后小练笔,进一步修改自己的作品。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五)
一、教学目标
会认会写文中的生字词,理解“静谧、寒暄”等词语的意思。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意境。
学习作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作者在山中拜访“朋友”的具体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习作者细腻描写自然景物的语言表达方式。
难点
深入领会作者将自然万物视为朋友所传达的精神内涵。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作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启发式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学生:你们有没有和朋友一起玩耍、交流的美好经历?那你们有没有把大自然中的事物当作朋友呢?
引出课题《山中访友》,让学生猜测作者在山中拜访的朋友是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初读课文,夯实基础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字典或同桌交流解决读音和意思。
教师讲解生字词,通过举例、演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如“静谧”,教师可以描述安静的教室环境来解释;“寒暄”,可以举例人们见面时互相问候的场景。
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倾听,评价朗读是否正确、流利。
(三)精读课文,感悟情感
学习第 1 - 2 自然段。
齐读,思考:作者为什么说“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山中万物的喜爱和亲近,感受作者迫不及待想与朋友见面的急切心情。
指导朗读,读出急切、兴奋的语气。
逐段研读作者拜访“朋友”的段落。
以第 4 自然段为例,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是如何描写树林这个“朋友”的?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如“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把树林当作知己,表达了作者与树林之间亲密无间的感情。
让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自主学习其他段落
- 上一篇:水浒传人物评价
- 下一篇:央视汉字听写大赛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