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骨内侧穴位图
胫骨内侧有多个重要穴位,它们分属不同经络,有着各自独特的功效,以下为你详细介绍: 足太阴脾经穴位 三阴交 定位: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功效主治:此穴是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交会之处,因此功效多样。
它可以健脾益血,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导致的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等;还能调肝补肾,对月经不调、痛经、带下、不孕等妇科病症以及遗精、阳痿等男科病症有较好疗效;另外,对于失眠、高血压、下肢痿痹等也有一定的调理作用。
保健应用:日常保健可采用按摩的方式,用拇指指腹按揉三阴交穴,每次10 - 15分钟,以穴位局部有酸胀感为度,两侧穴位可交替进行。
地机 定位:在小腿内侧,阴陵泉下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功效主治:地机穴是足太阴脾经的郄穴,擅长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
主要功效为健脾渗湿、调经止带,常用于腹痛、泄泻、水肿等脾胃病症,以及月经不调、痛经、崩漏等妇科疾病。
保健应用:按摩时,以食指或中指指腹垂直按压穴位,力度适中,每次按压3 - 5分钟,每日可操作2 - 3次。
阴陵泉 定位: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
功效主治:作为足太阴脾经的合穴,阴陵泉具有健脾利湿、益肾调经、通利三焦的作用。
可用于治疗腹胀、腹泻、水肿、黄疸等脾不运化水湿的病症,以及小便不利、遗尿、遗精等泌尿系统病症,还有妇人阴痛、带下等妇科问题。
保健应用:艾灸阴陵泉效果较好,将艾条点燃后,距穴位皮肤2 - 3厘米进行熏烤,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每次艾灸15 - 20分钟,每周可进行2 - 3次。
足厥阴肝经穴位 蠡沟 定位: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中央。
功效主治:蠡沟是足厥阴肝经的络穴,有疏肝理气、调经止带、清热利湿的功效。
主要用于治疗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挺、阴痒等妇科病症,以及疝气、睾丸肿痛等男科疾病,还对下肢痿痹有一定疗效。
保健应用:用拇指或食指指腹沿着胫骨内侧面上下推按蠡沟穴,每次推按10 - 15分钟,以局部皮肤微微发红为度,每天可进行1 - 2次。
中都 定位: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7寸,胫骨内侧面中央。
功效主治:中都为足厥阴肝经的郄穴,具有疏肝理气、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作用。
常用于治疗疝气、少腹痛、崩漏、恶露不尽等病症,对于下肢疼痛、麻木等也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保健应用:针刺该穴位需专业医生操作,日常保健可选择按摩。
用指腹点按中都穴,力度由轻到重,以穴位产生酸麻胀的感觉为宜,每次点按3 - 5分钟,每日1 - 2次。
胫骨内侧穴位图(1)
胫骨内侧穴位图(2)
胫骨内侧穴位图(3)
胫骨内侧穴位图(4)
胫骨内侧穴位图(5)
胫骨内侧穴位图(6)
胫骨内侧穴位图(7)
胫骨内侧穴位图(8)
胫骨内侧穴位图(9)
胫骨内侧穴位图(10)
胫骨内侧穴位图(11)
胫骨内侧穴位图(12)
胫骨内侧穴位图(13)
胫骨内侧穴位图(14)
胫骨内侧穴位图(15)
胫骨内侧穴位图(16)
胫骨内侧穴位图(17)
胫骨内侧穴位图(18)
胫骨内侧穴位图(19)
胫骨内侧穴位图(20)
胫骨内侧穴位图(21)
胫骨内侧穴位图(22)
胫骨内侧穴位图(23)
胫骨内侧穴位图(24)
胫骨内侧穴位图(25)
胫骨内侧穴位图(26)
胫骨内侧穴位图(27)
胫骨内侧穴位图(28)
胫骨内侧穴位图(29)
胫骨内侧穴位图(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