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腹胀穴位图
上腹胀即上腹部胀满不适,通过按摩或刺激特定穴位,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
以下为您介绍相关穴位: 腹部穴位 中脘穴 位置: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
功效:和胃健脾、降逆利水,主治胃脘痛、腹胀、呕吐、呃逆等消化系统病症。
刺激该穴位可促进胃肠蠕动,增强消化功能,对于因饮食积滞、脾胃虚弱等引起的上腹胀有较好的调理作用。
操作方法:患者仰卧位,施术者用拇指或中指指腹按压中脘穴,力度适中,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度,每次按压3 - 5分钟,可双手交替操作。
建里穴 位置: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3寸。
功效:理气和胃、化湿消胀,对胃脘疼痛、腹胀、食欲不振等有一定疗效。
它能调节中焦气机,增强脾胃运化功能,缓解上腹胀满。
操作方法:用食指、中指并拢,垂直按压建里穴,每次按压2 - 3分钟,每日可操作2 - 3次。
下肢穴位 足三里穴 位置: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功效:燥化脾湿、生发胃气,是调理脾胃的重要穴位。
可改善胃肠功能,增强消化吸收能力,对上腹胀、胃痛、恶心、呕吐等均有良好效果。
操作方法:用拇指指腹按压足三里穴,力度由轻渐重,以穴位局部出现明显酸胀感且可耐受为宜,每侧穴位按压3 - 5分钟,每天早晚各1次。
丰隆穴 位置: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胫骨前嵴外2横指处。
功效:化痰祛湿、和胃降逆、宁心安神。
可促进水湿代谢,消除痰湿阻滞导致的上腹胀满,还能改善因痰湿引起的其他不适症状。
操作方法:用大拇指指腹稍用力点揉丰隆穴,以穴位处有酸麻胀感为度,每次点揉3 - 5分钟,两侧穴位均可操作。
上肢穴位 内关穴 位置: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功效:宁心安神、理气止痛、和胃降逆。
可调节三焦气机,缓解上腹部胀满不适,尤其适用于因情绪因素导致的胃肠功能紊乱引起的上腹胀 。
操作方法:用另一手的拇指指尖垂直按压内关穴,力度适中,以产生酸麻胀感并可向肘部、肩部放射为佳,每侧穴位按压2 - 3分钟,每天可多次操作。
背部穴位 脾俞穴 位置:在脊柱区,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功效:健脾和胃、利湿升清,可增强脾胃功能,促进运化,改善因脾胃虚弱导致的上腹胀、消化不良等症状。
操作方法:患者俯卧位,施术者用双手拇指指腹按压脾俞穴,力度适中,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度,每次按压3 - 5分钟。
胃俞穴 位置:在脊柱区,第1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功效:和胃健脾、理中降逆,对胃脘痛、呕吐、腹胀等胃部病症有较好疗效,能调节胃的功能,减轻上腹胀症状。
操作方法:以双手拇指指腹着力,按压胃俞穴,每次按压3 - 5分钟,以局部微微发红、发热为宜。
上腹胀穴位图(1)
上腹胀穴位图(2)
上腹胀穴位图(3)
上腹胀穴位图(4)
上腹胀穴位图(5)
上腹胀穴位图(6)
上腹胀穴位图(7)
上腹胀穴位图(8)
上腹胀穴位图(9)
上腹胀穴位图(10)
上腹胀穴位图(11)
上腹胀穴位图(12)
上腹胀穴位图(13)
上腹胀穴位图(14)
上腹胀穴位图(15)
上腹胀穴位图(16)
上腹胀穴位图(17)
上腹胀穴位图(18)
上腹胀穴位图(19)
上腹胀穴位图(20)
上腹胀穴位图(21)
上腹胀穴位图(22)
上腹胀穴位图(23)
上腹胀穴位图(24)
上腹胀穴位图(25)
上腹胀穴位图(26)
上腹胀穴位图(27)
上腹胀穴位图(28)
上腹胀穴位图(29)
上腹胀穴位图(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