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首页 > 健康小知识 > 健康常识 > 详情

中药黄芪的功效与作用

补虚药之补气药

补虚药:凡以补虚扶弱,纠正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虚证的药物,称为补虚药,也称补益药或补养药。根据补虚药在性能、功效及主治方面的不同,一般又分为补气药、补阳药、补血药、补阴药四类。

补气药:本类药物性味多属甘温或甘平,主归脾、肺经,部分药物又归心、肾经,以补气为主要功效,能补益脏气以纠正脏气的虚衰。补气又包括补脾气、补肺气、补心气、补肾气、补元气等具体功效。

“黄耆”为古代书写法,现代简写为“黄芪”。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释名谓:“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

清代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称:“其补气之功最优,故推为补药之长,而名之曰耆也。”

黄芪在各种补药中,就像一个家庭中的长者一样,颇有地位和威望,所以,称为“黄耆”。后来,写成了“黄芪”。黄芪命名的由来,也指出了它的主要作用。我们来看一下黄芪到底具有何种功效,竟有如此神奇的效果~

中药黄芪的功效与作用

来源:黄芪本品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根头,晒干,切片。本品气微而味微甜。以切面色淡黄、粉性足、味甜者为佳。生用或蜜炙用。

相关名字:棉芪,黄耆,独椹,蜀脂,百本,百药棉,黄参,血参,人衔等。

产地:我国山西、内蒙古、东北、陕西、甘肃等地。山西晋北的浑源、繁峙、应县、代县、广灵一带产量较大,质量最优,是顶级黄芪——正北芪的产地。浑源被誉为“黄芪之乡”。“浑源芪”还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性味归经:甘,微温。归脾、肺经。

功效: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

性状鉴别:

野生蒙古黄芪药材图

(图片:《新编中国药材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中药黄芪的功效与作用

野生膜荚黄芪药材图

(图片:《新编中国药材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中药黄芪的功效与作用

栽培膜荚黄芪药材图

(图片:《新编中国药材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中药黄芪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黄芪的功效与作用

药材性状:

根圆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较粗,略扭曲,长30~90cm,直径0.7~3.5cm。表面淡棕黄色至淡棕褐色,有不规则纵皱纹及横长皮孔,栓皮易剥落而露出黄白色皮部,有的可见网状纤维束。质坚韧,断面强纤维性。气微,味微甜,有豆腥味。

主治病证:

1.气虚乏力,食少便溏,水肿尿少,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

本品甘温,入脾经,为补益脾气之要药。治脾气虚弱,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者,可单用熬膏服,或与人参、白术等补气健脾药同用。

中药黄芪的功效与作用

因其善能升阳举陷,故尤长于治疗脾虚中气下陷的久泻脱肛,内脏下垂,常配伍人参、升麻、柴胡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药,如补中益气汤(《脾胃论》)。本品既能补脾益气治本,又能利尿消肿治标,故亦为气虚水肿之要药。治脾虚水湿失运,浮肿尿少者,常与白术、茯苓等健脾利水药同用。本品还可补气以摄血,治脾虚不能统血所致的失血证,常与人参、白术等补气摄血药同用,如归脾汤(《济生方》)。

2.肺气虚弱,咳喘气短

本品入肺经,又能补益肺气,治肺气虚弱,咳嗽无力,气短喘促,咳痰清稀,声低懒言者,常配伍人参、紫菀、五味子等药,如补肺汤(《永类钤方》)。

3.表虚自汗

本品能补肺脾之气,益卫固表以止汗,治脾肺气虚所致卫气不固,表虚自汗者,常与牡蛎、麻黄根等收敛止汗药配伍,如牡蛎散(《和剂局方》)。若因卫气不固,表虚自汗而易感风邪者,又当配伍白术、防风等补气固表、祛风散邪药,如玉屏风散(《丹溪心法》)。本品也可用治阴虚盗汗,但须与生地黄、黄柏等滋阴降火药同用,如当归六黄汤(《兰室秘藏》)。

4.内热消渴

本品具有健脾益气、生津止渴之功,治气虚津亏,内热消渴,常与天花粉、葛根等生津止渴药同用,如玉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5.血虚萎黄,气血两虚

本品具有养血之功,且通过补气又有助于生血,故也常用治血虚或气血两虚,面色萎黄,神倦脉虚,常与当归同用,如当归补血汤(《兰室秘藏》)。

6.气虚血滞,半身不遂,痹痛麻木

本品能补气以行血,补气以通痹。对于卒中后遗症、痹证,因气虚血滞,肌肤、筋脉失养,症见半身不遂或痹痛、肌肤麻木者,常用本品治疗。如治卒中后遗症,常配伍当归、川芎、地龙等活血通络药,如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若气虚血滞不行的痹痛、肌肤麻木者,常配伍桂枝、芍药等,如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此外,现代临床治疗气虚血滞的胸痹心痛,常用本品配伍红花、丹参、三七等活血止痛药。

7.气血亏虚,痈疽难溃,久溃不敛

本品以其补气养血之功,使正气旺盛,可收托毒排脓,生肌敛疮之效。治疮疡中期,正虚毒盛不能托毒外达,疮形平塌,根盘散漫,难溃难腐者,常配伍人参、当归、升麻、白芷等补益气血、解毒排脓药,如托里透脓散(《医宗金鉴》)。治疮疡后期,因气血亏虚,脓水清稀,疮口难敛者,常与人参、当归、肉桂等补益气血、温通血脉药配伍,如十全大补汤(《和剂局方》)。

用法用量:煎服,9~ 30g。益气补中宜蜜炙用,其他方面多生用。

使用注意:凡表实邪盛,内有积滞,阴虚阳亢,疮疡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证,均不宜用。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主要含三萜皂苷类成分:黄芪皂苷I、Ⅱ、Ⅲ、Ⅳ(黄芪甲苷),荚膜黄芪苷I、Ⅱ等;黄酮类成分:芒柄花素,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等;还含多糖、氨基酸等。《中国药典》规定本品含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不得少于0.020%,饮片不得少于0.020%;黄芪甲苷不得少于0.040%,饮片不得少于0.040%。炙黄芪含黄芪甲苷不得少于0.030%,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不得少于0.020%。

2.药理作用:黄芪多糖能促进RNA和蛋白质合成,使细胞生长旺盛,寿命延长,并能抗疲劳、耐低温、抗流感病毒。黄芪水煎液、多糖、皂苷对造血功能有保护和促进作用。黄芪总皂苷具有正性肌力作用,黄芪总黄酮和总皂苷能保护缺血缺氧心肌。黄芪水煎液有保护肾脏、消除尿蛋白和利尿作用,并对血压有双向调节作用。此外,黄芪有抗衰老、抗辐射、抗炎、降血脂、降血糖、增强免疫、抗肿瘤和保肝等作用。

鉴别用药:

中药黄芪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黄芪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黄芪的功效与作用

附药:红芪

中药黄芪的功效与作用

本品为豆科植物多序岩黄芪Hedysarum polybotrys Hand.-Mazz.的干燥根。主产于甘肃南部地区。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根头,晒干。

味甘,性微温;归肺、脾经。功能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适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半身不遂,痹痛麻木,痈疽难溃,久溃不敛。煎服,9~ 30g。炙红芪功能益气补中,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功能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适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半身不遂,痹痛麻木,痈疽难溃,久溃不敛。煎服,9~ 30g。炙红芪功能益气补中,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

注:内容及图片来自教材和网络,仅作科普学习,文中涉及所有方剂药物及治法为学习参考之用,非专业人士请勿试药。

您可能感兴趣

中药藕节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藕节的功效与作用

止血药之收敛止血药本类药物大多味涩,或为炭类,或质黏,故能收敛止血

中药白术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白术的功效与作用

补虚药之补气药补虚药:凡以补虚扶弱,纠正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为主要

中药鹿茸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鹿茸的功效与作用

补虚药之补阳药补虚药:凡以补虚扶弱,纠正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为主要

中药当归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当归的功效与作用

补虚药之补血药补虚药:凡以补虚扶弱,纠正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为主要

中药熟地黄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熟地黄的功效与作用

补虚药之补血药补虚药:凡以补虚扶弱,纠正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为主要

中药白芍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白芍的功效与作用

补虚药之补血药补虚药:凡以补虚扶弱,纠正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为主要

中药阿胶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阿胶的功效与作用

  补虚药之补血药  补虚药:凡以补虚扶弱,纠正人体气血阴阳的不

中药龙眼肉的作用与功效

中药龙眼肉的作用与功效

补虚药之补血药补虚药:凡以补虚扶弱,纠正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为主要

中药枸杞子的功效和作用

中药枸杞子的功效和作用

补虚药之补阴药补虚药:凡以补虚扶弱,纠正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为主要

中药桑葚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桑葚的功效与作用

补虚药之补阴药补虚药:凡以补虚扶弱,纠正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为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