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黄药子的功效与作用
本节药物药性多寒凉,有清化热痰之功,部分药物质润,兼能润燥,部分药物味咸,兼能软坚散结。清化热痰药主治热痰证,如咳嗽气喘,痰黄质稠者;若痰稠难咯,唇舌干燥之燥痰证,宜选质润之润燥化痰药;痰热癫痫、中风惊厥、瘿瘤、痰火瘰疬等、均可以清化热痰药治之。临床应用时,常与清热泻火、养阴润肺药配伍,以期达到清化热痰,清润燥痰的目的。
药性寒凉的清化热痰药、润燥化痰药,则寒痰与湿痰证不宜用。

来源:黄药子本品为薯蓣科植物黄独Dioscorea bulbiferaL.的干燥块茎。秋、冬二季采挖,除去根叶及须根,洗净,切片,晒干。本品气微,味苦。以片大,外皮色棕褐,切面色黄者为佳。生用。
相关名字:黄独、零余薯、金线吊虾蟆、香芋、黄狗头。
产地:主产于湖南、湖北、江苏。
性味归经:苦,寒;有毒。归肺、肝、心经。
功效:化痰散结消瘿,清热凉血解毒。
性状鉴别:

黄药子药材多为扁球状或圆锥形,直径3~8㎝,外表面黑褐色,全部密生细根,除去细根或细根脱落部分,则显白色疣状根痕,形如蟾蜍外皮之疣状突起,故又名金线吊蛤蟆。

黄药子多加工成圆形或长圆形的片状,大小不等,直径3~7㎝,厚0.4~1㎝,常反曲不平。外皮棕黑色,有皱纹及白色点状凸起的须根痕,外皮易剥离,切面黄白色,密布橙黄色麻点,质硬而脆,易折断,折断面粉性。气微,味苦。
主治病证:
1.瘿瘤
本品苦寒泄降,功擅化痰软坚,散结消瘿,为治痰火互结所致瘿瘤之要药。《斗门方》治项下气瘿结肿,单以本品浸酒饮;亦可与海藻、牡蛎等配伍。现代常用于治疗多种甲状腺肿大。
2.疮疡肿毒,咽喉肿痛,毒蛇咬伤
本品苦寒入血分,能凉血降火解毒。治疮疡肿毒,常与金银花、紫花地丁等清热解毒药配伍,也可单用捣烂外敷;用于热毒咽喉肿痛,常与射干、山豆根、大青叶等同用;用于毒蛇咬伤,则与半枝莲、白花蛇舌草、重楼等同用内服或外敷。近年来常用本品配伍薏苡仁、山慈菇等,用治消化系统及甲状腺肿瘤,有一定效果。
此外,本品还有凉血止血作用,可用于血热所致的吐血,衄血,咳血等;并兼有止咳平喘作用,亦可治咳嗽、气喘、百日咳等。
用法用量:煎服,5~ 15g;研末服,1~2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研末调敷,或磨汁涂。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不宜过量、久服。多服、久服可引起吐泻腹痛等消化道反应,并对肝肾有一定损害,故脾胃虚弱及肝肾功能损害者慎用。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主要含二萜类成分:黄独素A~D等。还含皂苷、鞣质和淀粉等。
2.药理作用:黄药子对缺碘所致的动物甲状腺肿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水煎剂或醇浸物水液对离体肠管有抑制作用,而对未孕子宫则有兴奋作用。水煎剂体外对多种致病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乙醇浸膏对单纯疱疹病毒有较强的对抗作用。甲醇总提取物有明显的抗炎作用,抗炎效果存在着一定的量效关系。黄药子能直接抑制心肌,醇浸物水液的抑制作用较水煎剂强。黄药子素A、B、C以及薯蓣皂苷等均具有抗肿瘤作用,尤其对甲状腺肿瘤有独特的疗效。此外,流浸膏有止血作用,黄药子多糖还有降血糖作用。
3.不良反应:常规剂量服用黄药子制剂后,也有可能出现口干、食欲不振、恶心、腹痛等消化道反应。服用过量可引起口、舌、喉等处烧灼痛,流涎,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瞳孔缩小,严重者出现黄疸。其直接毒性作用,是该药或其代谢产物在肝内达到一定浓度时干扰细胞代谢的结果,大量的有毒物质在体内蓄积可以导致急性肝中毒,最后出现明显黄疸、肝昏迷,也有因窒息、心脏停搏而死亡。
注:内容及图片来自教材和网络,仅作科普学习,文中涉及所有方剂药物及治法为学习参考之用,非专业人士请勿试药。
- 上一篇:中药娑罗子的功效与作用
- 下一篇:中药天竺黄的功效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