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牛膝的功效与作用
凡以调畅血脉,通经止痛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活血调经药。本类药物性能大多辛散苦泄,主归肝经血分,具有活血散瘀之功,尤善通畅血脉而调经水。主治血行不畅所致的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及产后瘀滞腹痛;亦常用于瘀血痛证,癥瘕,跌打损伤,疮痈肿毒。
膝并非是牛的膝盖。它是一种苋科植物。其根部可用来入药。牛膝草的形状十分有特点,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在它的茎上棱节很多,和牛的膝盖骨十分相似,名字即由此得来。
牛膝最早载《神农本草经》,历代本草多有论述。《本草经集注》云:"今出近道蔡庆者,最长大柔润。其茎有节,茎紫节大者为雄,青细者为雌,以雄者为胜。"
"牛膝"有多个品种,分为怀牛膝、川牛膝,但其产地不同,功效有差异。

来源:牛膝为苋科植物牛膝(怀牛膝)和川牛膝(甜牛膝)的根。以栽培品为主,也有野生者。冬季苗枯时采挖。洗净,晒干。生用或酒炙用。
相关名字:怀牛膝、牛髁膝、山苋菜、对节草、红牛膝、杜牛膝、土牛膝[野生品]。
产地:怀牛膝主产河南;川牛膝主产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性味归经:苦、甘、酸,平。归肝、肾经。
功效:活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水通淋,引火(血)下行。
性状鉴别:


怀牛膝药材呈细长圆柱形,挺直或稍弯曲,长15~70cm,直径0.4~1cm。表面灰黄色或淡棕色,有微扭曲的细纵皱纹、排列稀疏的侧根痕和横长皮孔样突起。质地硬而脆,易折断,受潮后变软,断面平坦,淡棕色,略呈角质样而油润,中心维管束木质部较大,两束,形如蝴蝶结,老药工即称之为“蝴蝶结”,黄白色,其外周散有多数黄白色点状维管束,断续排列成2~4轮,即“筋脉点”。气微,味微甜而稍苦涩。

川牛膝药材近圆柱形,微扭曲,向下略细或有少数分枝,长30~60cm,直径0.5~3cm,较怀牛膝粗,故又名大牛膝,表面黄棕色或灰褐色,较怀牛膝颜色深,有纵皱纹、支根痕和多数横长的皮孔样突起。质地柔韧,不易折断,切断面浅黄色或棕黄色,有多数淡黄色小点(维管束4~11轮)排列成同心环。气微,因其含甜菜碱,故味甜,又名甜牛膝。
主治病证:
1.瘀血阻滞之经闭、痛经、经行腹痛、胞衣不下及跌扑伤痛。
本品活血祛瘀力较强,性善下行,长于活血通经,其活血祛瘀作用有疏利降泄之特点,尤多用于妇科经产诸疾以及跌打伤痛。治瘀阻经闭、痛经、月经不调、产后腹痛,常配当归、桃仁、红花,如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治胞衣不下,可与当归、瞿麦、冬葵子等同用,如牛膝汤(《千金方》);治跌打损伤、腰膝瘀痛,与续断、当归、乳香、没药等同用,如舒筋活血汤(《伤科补要》)。
2.腰膝酸痛、下肢痿软。
牛膝既能活血祛瘀,又能补益肝肾,强筋健骨,兼能祛除风湿,故既可用于肝肾亏虚之腰痛、腰膝酸软,可配伍杜仲、续断、补骨脂等同用,如续断丸(《扶寿精方》);又可用于痹痛日久,腰膝酸痛,常配伍独活、桑寄生等,如独活寄生汤(《千金方》)。若与苍术、黄柏同用,可治湿热成痿,足膝痿软,如三妙丸(《医学正传》)。
3.淋证、水肿、小便不利。
本品性善下行,既能利水通淋,又能活血祛瘀。治热淋、血淋、砂淋,常配冬葵子、瞿麦、车前子、滑石用,如牛膝汤(《千金方》);治水肿、小便不利,常配地黄、泽泻、车前子,如加味肾气丸(《济生方》)。
4.火热上炎,阴虚火旺之头痛、眩晕、齿痛、口舌生疮、吐血、衄血。
本品味苦善泄降,能导热下泄,引血下行,以降上炎之火。治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可与代赭石、生牡蛎、生龟板等配伍,如镇肝息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治胃火上炎之齿龈肿痛、口舌生疮,可配地黄、石膏、知母等同用,如玉女煎(《景岳全书》);治气火上逆,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可配白茅根、栀子、代赭石以引血下行,降火止血。
用法用量:煎服,6~15g。活血通经、利水通淋、引火(血)下行宜生用;补肝肾、强筋骨宜酒炙用。
使用注意:本品为动血之品,性专下行,孕妇及月经过多者忌服。中气下陷,脾虚泄泻,下元不固,多梦遗精者慎用。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寒湿痿痹,四肢拘挛,膝痛不可曲伸,逐血气,伤热火烂,堕胎。”
2.《本草纲目》:“治久疟寒热,五淋尿血,茎中痛,下痢,喉痹,口疮,齿痛,痈肿恶疮,伤折。”“牛膝乃足厥阴、少阴之药,大抵得酒则能补肝肾,生用则能去恶血。”
3.《医学衷中参西录》:“(牛膝)原为补益之品,而善引气血下注,是以用药欲其下行者,恒以之为引经。故善治肾虚腰疼腿疼,或膝疼不能曲伸,或腿痿不能任地。兼治女子月经闭枯,催生下胎。又善治淋疼,通利小便,此皆其力善下行之效也。”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牛膝含有三萜皂苷(经水解后成为齐墩果酸和糖)、蜕皮甾酮、牛膝甾酮、紫茎牛膝甾酮等甾体类成分和多糖类成分。此外,牛膝还含有精氨酸等十二肿氨基酸以及生物碱类,香豆素类等化合物和铁、铜等微量元素。
2.药理作用:牛膝总皂苷对子宫平滑肌有明显的兴奋作用,怀牛膝苯提取物有明显的抗生育、抗着床及抗早孕的作用,抗生育的有效成分为脱皮甾醇。牛膝醇提取物对实验小动物心脏有抑制作用,煎剂对麻醉犬心肌亦有抑制作用。煎剂和醇提液有短暂的降压和轻度利尿作用,并伴有呼吸兴奋。怀牛膝能降低大鼠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并有抗凝作用。蜕皮甾酮有降脂作用,并能明显降低血糖。牛膝具有抗炎、镇痛作用,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煎剂对小鼠离体肠管呈抑制,对豚鼠肠管有加强收缩作用。
3.临床研究:用川牛膝每日30~45g,水煎顿服或分两次服,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23例,一般连服2-4日后血即止。病程较长者,血止后减量续服5-10日,以资巩固。23例中除2例子宫内膜炎加用抗生素取效外,其余均单用牛膝治愈。(浙江中医杂志,1982,17(2):86)。以牛膝90~120g配伍芹菜种子45~60g治疗21例乳糜尿。久病体弱者改用怀牛膝,症状控制后,可加用补中益气丸或金匮肾气丸以善后。结果总有效率86%(山东中医杂志,1989,(6):40)。用牛膝、代赭石、仙鹤草三味等量为主,治疗急性鼻衄110例,均获痊愈,一般服10剂左右,鼻衄停止(浙江中医杂志,1984,19(7):305)。
鉴别用药

【鉴别用药】 牛膝有川牛膝和怀牛膝之分。两者均能活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尿通淋、引火(血)下行。
功效对比:中国药典及权威的中药学教材中均认为:“怀牛膝偏于补肾强筋骨,川牛膝偏于活血化瘀”。目前大多数医家认为怀牛膝补益作用强于川牛膝,而川牛膝更偏于活血通经。然而,通过查阅怀牛膝、川牛膝的文献记载,考证怀牛膝、川牛膝的源流及分析历代医药学家对其功用、性状的描述,这一观点与大部分古代文献对其功效的描述恰好相反,认为怀川牛膝虽均具有行瘀达下和补益肝肾的功效,但怀牛膝行瘀达下之力较好,川牛膝补益之力较佳。
《本草汇笺》: “土牛膝岂即天名精耶?所载形象及性味功用殆相同也。但专主破血,不似川牛膝兼补精血……。”《本经逢原》:“苦酸平无毒,怀产者长而无旁须,水道渗涩者宜之。川产者细而微黑,精气不固者宜之。” 《本草述钩元》:“川牛膝所禀厚,故肥而长,主补精髓。”《本草便读》:“怀产者象若枝条,下行力足;川产者形同续断,补益功多……怀牛膝根细而长,川牛膝根粗而大。欲行瘀达下则怀胜,补益肝肾则川胜耳。”
现代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川、怀牛膝均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在改善微循环方面川牛膝的作用强于怀牛膝。在补肝肾、强筋骨方面,临床应用以怀牛膝为多见;现代实验研究资料报道蛋白同化作用怀牛膝强于川牛膝;我们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川牛膝多糖具有较广泛的免疫活性,说明川牛膝确有补益作用。对于怀牛膝与川牛膝的功效认识,目前还存在较大疑问,亟待进一步的研究。
注:内容及图片来自教材和网络,仅作科普学习,文中涉及所有方剂药物及治法为学习参考之用,非专业人士请勿试药。
- 上一篇:中药莪术的功效与作用
- 下一篇:中药旋覆花的功效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