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蝥的功效与作用,复方斑蝥胶囊,去甲斑蝥素片的副作用
斑蝥的功效与作用,复方斑蝥胶囊,去甲斑蝥素片的副作用
中药斑蝥是芫菁科昆虫南方大斑蝥等的干燥体。中医认为斑蝥有破血消癓,功毒蚀疮的功效与作用。常见如复方斑蝥胶囊,斑蝥瘤痛消,去甲斑蝥素片等。本品有剧毒,使用需注意毒副作用。
基本信息1、别名:花斑蝥,花壳虫,斑猫,龙尾,螌蝥,斑蚝、龙蚝、斑菌、晏青,龙苗,羊米虫,老虎斑毛、花斑毛、花壳虫、小豆虫,放屁虫,花罗虫,章瓦。
2、来源产地:本品为芫菁科昆虫南方大斑蝥或黄黑小斑蝥的干燥体。主产河南、广西、安徽、四川、贵州、湖南、云南、江苏等地。以河南、广西产量较大。
3、性状特征:南方大斑蝥:呈长圆形,长1.5~2.5cm,宽0.5~1cm。头及口器向下垂,有较大的复眼及触角各1对,触角多己脱落。背部具革质鞘翅1对,黑色,有3条黄色或棕黄色的横纹;鞘翅下面有棕褐色薄膜状透明的内翅2片。胸腹部乌黑色,胸部有足3对。有特殊的臭气。黄黑小斑蝥:体型较小,长1~1.5cm。
4、化学成份:南方大斑蝥含斑蝥素1~1.2%,脂肪12%及树脂、蚁酸、色素等。黄黑小斑蝥(台湾产者)含斑蝥素0.97%,但亦有达1.3%者。此外,一般斑蝥属含斑蝥素1~1.5%。
5、鉴别方法:取本品粉末3g,加氯仿20ml,振摇,浸泡2 小时,滤过,滤液蒸干,残渣用石油醚(30~60℃)洗 3 次,每次5ml,小心倾去上清液,残渣加氯仿1ml 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斑蝥素对照品,加氯仿制成每1ml 含5mg 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丙酮(98: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0.1% 溴甲酚绿乙醇溶液,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采收炮制
7~8月间于清晨露水未干时捕捉,捕捉时宜戴手套及口罩,以免毒素刺激皮肤、粘膜。捕得后,置布袋中,闷死或烫死,晒干。
斑蝥:拣净杂质,除去足、翅。
米斑蝥:将米置锅内加热,喷水少许至米粘贴锅上,俟烟冒出时,加入斑蝥,轻轻翻炒,取出,去净米粒,除去足、翅。(每斑蝥10斤,用米2斤)
①《雷公炮炙论》:"凡修事斑猫,用糯米、小麻子相拌同炒,待米黄黑、出,去麻子等,去两翅、足并头。以血余裹悬墙角上一夜用之,则毒去也。"
②《纲目》:"用麸炒过,醋煮用之,为醋斑蝥。
药理作用
①发泡作用
斑蝥(主要是其所含的斑蝥素)对皮肤、粘膜有发赤、发泡作用,曾用作抗刺激药。其刺激性颇强烈,但其组织穿透力却较小,因此其作用较缓慢,仅有中度疼痛,通常不涉及皮肤深层,所成的泡很快痊愈而不遗留疤痕。对粘膜或皮肤创口,则其作用较为剧烈。亦较难痊愈。口服毒性颇大,可引起肠胃炎及肾炎;特别是肾脏及泌尿道,对斑蝥素很敏感,小量可扩张肾小球,中毒量主要伤害肾小管。斑蝥素易自肠胃道吸收,皮肤也能吸收少量;排泄则主要通过肾脏,泌尿道受刺激可产生尿急、疼痛等症状(如使尿呈碱性,增加其溶解度,可减轻其刺激症状),我国民间用其刺激发泡作用(称为"冷灸")于一定部位,治疗多种疾病。在甲醛性"关节炎"的兔身上,用斑蝥丹(即0.1克斑蝥蜜丸)灸治,有明显疗效,并证明有神经系统的参与。关于斑蝥素引起皮肤发泡,特别是引起皮肤棘层松解的原理问题,进行过很多研究,一般认为是由于皮肤中某种酶的参与所致。各种动物对斑蝥素的敏感性(特别是肾炎)有很大的种族差异。
②抗肿瘤作用
斑蝥素对小鼠肉瘤-180略有抑制作用,能使瘸组织呈碎块及糜烂状。临床上治疗肝癌有效,唯副作用较多,有待进一步研究。
③其他作用
斑蝥水浸剂(1:4)在试管内对蓝色毛癣菌等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有人报告斑蝥素有雌激素样作用;但有人认为,只有不纯的斑蝥素方有此作用,而单纯的斑蝥素并无激素样作用。
性味归经;辛,寒,有毒。
《本经》:"味辛,寒。"
入大肠、小肠、肝、肾经。
①《本草经疏》:"入手阳明、手太阳经。"
②《玉楸药解》:"入足厥阴肝经。"
③《会约医镜》:"入肺、脾二经。"
④《本草再新》:"入肝、脾、肾三经。"
功能主治
破血消癓,功毒蚀疮,引赤发泡。外用治恶疮,顽癣,口眼歪斜,喉蛾;内服治瘰疬,狂犬咬伤。
①《本经》:"主寒热,鼠瘘,恶疮疽,蚀死肌,破石癃。"
②《别录》:"主疥癣,血积,堕胎。"
③《药性论》:"治瘰疬,通利水道。"
④《日华子本草》:"疗淋疾,敷恶疮瘘烂。"
⑤《纲目》:"治疝瘕,解疔毒、猘犬毒、沙虱毒、轻粉毒。"
传统附方
①治痈疽,拔脓,痈疽不破,或破而肿硬无脓:斑蝥为末,以蒜捣膏,和水一豆许贴之,少顷脓出,即去药。(《仁斋直指方》)
②治疔肿:斑猫一枚,捻破,然后以针画疮上,作米字,以封上。(《备急方》)
③治干癣积年生痂,搔之黄水出,每逢阴雨即痒:斑猫半两,微炒为末,蜜调敷之。(《外台秘要方》)
④治牛皮癣:斑蝥一个,甘遂一钱。共研细末,以醋调和,日擦数次。(《吉林中草药》)
⑤治颜面神经麻痹:斑蝥一个。研细,水调贴颊上,向左歪斜贴右侧,向右歪斜贴左侧。起泡即取去。(《山东中草药手册》)
⑥治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喉炎:斑蝥适量。研末,取少许放清膏药中心,如是扁桃体炎贴患侧颈外压痛处,如是咽、喉炎贴两侧人迎穴,待皮肤起泡(约三至四小时),即可揭去。起泡处用酒精消毒,再用消毒过的针刺破水泡,放出液体,涂上红汞,外盖纱布,用胶布固定。(《河北中药手册》)
⑦治疟疾:斑蝥七只,麻黄、雄精各一钱二分,朱砂半钱。共研细末,每次用一至三分,调放在膏药上,贴头颈项第二骨节处。(《浙江中医杂志》(7):39,1959)
⑧治剧烈头痛:斑蝥(去头、足)三至五个。研末布包,贴痛处。起泡后.用针刺破。使水流出。(江西《草药手册》)
⑨治疣痣黑子:斑蝥三个,人言少许。以糯米五饯,炒黄去米,入蒜一个,捣烂点之。(《纲目》)
⑩治耳卒聋:斑猫二枚(去翅、足,炒黄),巴豆一枚(去心、皮,生用)。同研令匀,绵裹塞耳中。(《圣惠方》)
⑾治大人小儿瘰疬内消方:斑猫一两,去翅、足,用粟米一升,同斑猫炒令米焦黄,去米不用,细研,入于薄荷末四两,同研令匀,以乌鸡子清丸如绿豆大。空心腊茶下一丸,加至五丸,却每日减一丸,减至一丸后,每日服五丸。(《经验方》)
⑿治一切瘘:斑猫三十枚(去头、足、翅,糯米拌炒令米黄),蜥蝎三枚(炙令黄),地胆四十枚(去头,足、翅,糯米拌炒令米黄)。搀罗为末,炼蜜和丸,如黑豆大。每日空心及晚食后,以温酒二十丸。(《圣惠方》)
⒀治疯狗咬伤:斑蝥三七枚,去头、翘、足,先以七枚,用糯米一勺,略炒过,去斑蝥;别以七枚,如前炒,色变复去之;别以七枚如前,至青烟为度,去蝥,只以米为粉。用冷水入清油少许,空心调服,须臾再进一服,以小便利下毒物为度;如不利,再进。利后肚疼,急用冷水调青靛服之,以解其毒,否则有伤。黄连水亦可解之。但不宜服一切热物也。(《医方大成论》)
⒁治经候闭塞及干血气:斑猫十个(糯米炒),桃仁四十九个(炒),大黄五钱。共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桐子大。空心酒下五丸,甚者十丸。如血枯经闭者,用四物汤送下。(《济阴纲目》斑猫通经丸)
⒂治血疝便毒,不拘已成未成,随即消散:斑蝥三个(去翅、足,炒),滑石三钱(同研)。分作三服,空心白汤下,日一服,毒从小便出,如痛,以车前、木通、泽泻、猪苓煎饮。(李杲·破毒散)
各家论述
①《纲目》:"斑蝥,专主走下窍,直至精溺之处,蚀下败物,痛不可当。葛氏云:凡用斑蝥,取其利小便,引药行气,以毒攻毒是矣。杨登甫云:瘰疬之毒,莫不有根,大抵以斑蝥、地胆为主,制度如法,能使其根从小便中出,或如粉片,或如血块,或如烂肉,皆其验也。但毒之行,小便必涩痛不可当,以木通、滑石、灯心辈导之。"
②《本草经疏》:"斑猫,近人肌肉则溃烂,毒可知矣。性能伤肌肉,蚀死肌,故主鼠瘘疽疮疥癣。辛寒能走散下泄,故主破石癃血积及堕胎也。甄权主瘰疬,通利水道,以其能追逐肠胃垢腻,复能破结走下窍也。""斑猫,性有大毒,能溃烂人肌肉,惟瘰疬、癫犬咬或可如法暂施,此物若煅之存性,犹能啮人肠胃,发泡溃烂致死,即前二证亦不若用米同炒,取气而勿用质为稳,余证必不可饵。"
用法用量
外用:研末敷贴、发泡,或酒、醋浸涂。内服:炒炙研末,0.03~0.06g,或入丸、散。或制油膏涂敷患处,不宜大面积用。
注意事项
有剧毒,内服宜慎;体弱及孕妇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马刀为使。畏巴豆、丹参、空青。恶肤青。"
②《日华子本草》:"恶豆花。入药除翼、足,熟炒用,生即吐泻人。"
③《本草衍义》:"妊身人不可服,为能溃人肉。治淋药多用,极苦人,尤宜斟酌。"
④《纲目》:"恶甘草。"
毒副作用本品属剧毒药。小鼠急性实验,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1.25毫克/公斤;其内脏切片检查,无论急性或亚急性毒性试验,各脏器皆出现病变:心肌纤维浊肿明显(尤以亚急性试验为着);肝细胞浊肿、脂变;肺、脾郁血,并有小灶性出血;肾小管上皮浊肿。斑蝥素30毫克即可使人死亡。
斑蝥虽非临床常用内服药物,但因误服或制药时防护不慎从皮肤及口、鼻粘膜吸收而引起中毒者并不罕见。内服中毒剂量自1分至5钱不等。中毒者的临床表现,在消化系主要有口、咽部烧灼感,恶心、呕吐或呕出血水样物、血丝、血块,腹部绞痛等剧烈反应,在泌尿系有不同程度的血尿和毒性肾炎症状。皮肤、粘膜吸收中毒者,局部常发生水泡或充血、灼痛等。大多数患者经及时而有效的救治,均可恢复;但亦有少数严重中毒患者因急性肾功能不全和全身循环衰竭,抢救无效而死亡。因此,临床应用和调制时,必须严加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