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预防肠息肉的方法?
本文目录
1、肠道为什么会长息肉?
2、肠道有息肉,主要症状有以下
3、肠息肉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4、肠息肉应该如何治疗?
5、如何做好肠息肉切除后的复查?
6、预防肠息肉的方法?
肠道为什么会长息肉?
肠息肉分为三个类型:
1、肠道息肉病,这种情况是可以遗传的
2、非肿瘤性息肉,这种情况癌变风险比较小,比如增生性和炎症性息肉
3、肿瘤性息肉,这种情况癌变风险比较大,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控制
肠道有息肉,主要症状有以下:
1、腹痛
肠息肉生长在肠表面。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变长变大,导致肠阻塞和腹痛。尤其在排便时,息肉组织被挤压,腹痛症状更为明显。
2、腹泻
肠息肉在发展过程中,会对正常肠道功能产生不利影响,引起肠道功能障碍和腹泻,具体表现为反复腹泻,甚至出现粘液便。
3、血便
具体表现为大便内有连续或间歇性血,大便内血呈鲜血色。原因是排便时,粪便挤压肠息肉,导致表皮破裂,导致出血。
4、大便出现凹槽
正常情况下,大便为香蕉形,表面光滑,无凹槽。如果有肠息肉,当粪便从结肠输送到肛门时,它会与肠息肉一起挤压形成沟槽。同时,大便会变稀,排便次数会增加或减少。
肠息肉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1、不良饮食:有很多人喜欢高脂肪、高蛋白类食物的,但这类食物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含有的纤维物质比较低,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引发肠胃疾病。经常性选择这种食物的人,得结直肠息肉的概率,要比选择、健康正常食物的人概率高得多。
2、胆汁分泌失衡导致的:现如今肠息肉发病的概率如此之高,和胆汁的分泌失衡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尤其是得了胆结石或做过胆囊切除手术的人,胆汁的分泌处于失衡的状态,当大肠内的胆汁含量过高时,大肠内的酸碱平衡度也会处于失衡的状态,从而也会增加肠息肉出现的概率。
3、肠道炎症导致的:肠胃中的炎症,也会触发肠息肉,尤其是做过结肠手术的人,得这种疾病的概率,也会成倍地滋生。尤其是当肠道中存在细菌和各种慢性炎症时,一定要引起你的更多注意,肠息肉在这些人群中的发病概率高到吓人。
4、遗传因素导致的:在现实的生活中,肠息肉也受到一定遗传因素的影响,据权威的数据调查显示:只要是得过结直肠癌患者的家族,整个家族人群患病的概率会增加10%,而且直肠息肉的遗传率是非常高的。
肠息肉应该如何治疗?
1、首先要养成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使饮食保持多样化、均衡的状态,保持稳定的生活规律早睡早起,增加运动,多喝水,保持愉悦的心情,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
2、肠息肉是从古代就有的一种病,、中医治疗肠息肉通过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理气化瘀、行气化湿等方法治疗,改变息肉产生的温床,从源头上治疗肠息肉。患者在查出后,在注意饮食的前提下,可用中药、中成药控制息肉发展,消除不适症状、抑制息肉,逐渐萎缩、使其消弭、再强肌体,最后避免复发。
3、另外,对于体积已经超过1.5cm、症状严重、或有其他疑似癌变或癌变迹象的肠息肉,应及时手术切除,避免其发生癌变,危及患者生命。但需要注意手术只能把表面的息肉切掉,息肉的根部在肠粘膜内切不掉,更无法根除病灶,医生术时医生操作手法,及内部遮挡,也容易导致息肉漏切,手术后息肉的复发率高达96%。所以在术后也应用中医疗法,消除息肉病灶预防息肉复发。
如何做好肠息肉切除后的复查?
1、对于直径小于10毫米的非腺瘤性息肉,可以每2-3年进行一次复查。
2、 对于个数为1-2个的、直径小于10毫米的管状腺瘤,应该每1-3年进行一次复查。
3、3-10个的管状腺瘤、1个以上的且直径大于10毫米的管状腺瘤、1个以上的绒毛状腺瘤,腺瘤且伴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存在以上情况的,应该每1-2年进行一次复查。
4、 大于10个的腺瘤、锯齿状息肉病综合征,应该每1年进行一次复查。
预防肠息肉的方法?
1、 积极治疗各种肠道疾病。
2、 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防止慢性便秘。
3、 调整饮食习惯,少吃红肉和高脂肪食物、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多吃粗粮、注重补充钙、镁和维生素,保证营养的全面和均衡。
4、 体重超重的人群应该积极控制体重。
5、 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少喝酒、戒烟、少熬夜、避免久坐、坚持适当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