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雨说》的教学设计(范文3篇)
《雨说》教学设计一
一、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
理解诗歌内容,感受“雨”这一形象所传达的情感和寓意。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理解“雨”所象征的意义以及诗歌所表达的主旨。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理解诗人通过“雨”传达的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3分钟)
播放一段下雨的音频,同时展示一些雨中的自然景色图片,营造出雨的氛围。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雨中的感受,提问:“同学们,当你们身处雨中时,有什么样的感觉?”请几位同学分享,从而引出课题《雨说》。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7分钟)
教师富有感情地范读诗歌,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内容。读完后,思考并回答问题:这首诗围绕“雨”写了哪些内容?
请学生举手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归纳,梳理诗歌的大致内容。
研读诗歌,理解意象(15分钟)
再次朗读诗歌,思考:诗中的“雨”具有怎样的特点?它象征着什么?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的具体语句中分析“雨”的特点,如“我来了,我走得很轻,而且温声细语地”体现了雨的轻柔、温和。
深入探讨“雨”的象征意义,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学生理解“雨”象征着春天、希望、生机,是爱与温柔的使者,它滋润大地,给万物带来新生。
品味语言,体会情感(15分钟)
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说说喜欢的理由。引导学生从修辞手法、用词精妙、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赏析。
例如,“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爱心”比作“丝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雨对天地万物的滋润和连接,表达了雨的爱心。
在学生赏析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诗歌的情感,不同的语句用不同的语气和节奏来读。
拓展延伸(5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像诗中的“雨”一样,给人带来希望和美好?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想法,如阳光、春风等,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思维能力。
课堂小结(3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回顾诗歌的主要内容、“雨”的象征意义以及所表达的情感。强调诗歌通过“雨”这一形象,传达了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布置作业(2分钟)
背诵《雨说》这首诗歌。
以“雨的自述”为题,运用拟人手法,发挥想象,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雨说》教学设计二
一、教学目标
积累字词,提高诗歌朗读能力,把握诗歌节奏和韵律。
深入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世界,培养审美情趣。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从自然中汲取力量,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脉络,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理解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及“雨”这一核心意象的内涵。
教学难点
领悟诗歌深层的情感意蕴,感受诗人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独特的表达。
三、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5分钟)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段雨中田园风光的视频,画面中有嫩绿的麦苗、娇艳的花朵在雨中尽情舒展,小鸟在枝头欢唱。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在这样的雨中,你们仿佛听到了雨在诉说什么?”引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预习展示(5分钟)
请学生展示预习成果,介绍作者郑愁予及其创作风格。
检查学生对字词的预习情况,通过大屏幕出示生字词,让学生认读、解释,如“田圃(pǔ)”“禁锢(gù)”“留滞(zhì)”等。
朗读诗歌,理清思路(10分钟)
学生齐声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
教师引导学生划分诗歌的段落层次,思考每一部分“雨”说了什么。
师生共同梳理诗歌思路:雨的到来——雨对孩子们的亲切呼唤——雨的任务——雨的祝福。
精读诗歌,分析意象(15分钟)
聚焦“雨”这一意象,让学生默读诗歌,找出描写“雨”的语句,思考这些语句塑造了一个怎样的“雨”的形象。
小组合作讨论,从诗歌的语言、情感等方面深入分析“雨”的形象特点。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小组讨论。
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诗中的“雨”是一位温柔、亲切、充满爱心的使者,它带着春天的气息,滋润大地,给万物带来生机与希望。
探究情感,品味语言(15分钟)
引导学生探究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提问:“从‘雨’的诉说中,你能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诗人借“雨”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孩子们的关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组织学生进行语言品味活动,让学生找出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分析其表达效果。例如,“绕着池塘跟跳跃的鱼儿说声好/去听听溪水练习新编的洗衣谣”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与自然万物的亲密互动,充满了童趣。
课堂总结(3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雨”这一意象的意义和诗歌所传达的情感。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用心感受自然,发现美好。
布置作业(2分钟)
仿照《雨说》,以“风说”或“云说”为题,创作一首短诗,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或思考。
收集整理描写雨的诗词名句,下节课进行分享交流。
《雨说》教学设计三
一、教学目标
熟练朗读并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和意境美。
深入剖析诗歌意象,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培养批判性思维。
引导学生在诗歌学习中获得情感体验,提升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与节奏韵律。
理解诗歌中意象的象征意义,准确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难点
挖掘诗歌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考,引导学生形成独特的阅读感悟。
三、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法、比较阅读法、创意写作法
四、教学过程
悬念导入(3分钟)
教师在黑板上写下“雨说:我来了……”,然后问学生:“看到这句话,你们脑海中会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雨接下来会说什么?”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想象力,顺势引入新课。
初读诗歌,感受韵律(7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圈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和诗句。教师进行简单的字词讲解,如“襁褓(qiǎng bǎo)”“喑哑(yīn yǎ)”等。
请一位学生朗读诗歌,其他学生认真倾听,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读完后,共同探讨诗歌的押韵规律和节奏特点,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研读诗歌,解读意象(15分钟)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研读诗歌:“诗中的‘雨’与我们平常生活中见到的雨有什么不同?它为什么要‘说’这些话?”
学生自主思考后,小组内交流讨论。教师深入各小组,倾听学生的观点,适时给予指导和启发。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归纳:诗中的“雨”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和行为,它是一个充满爱心、传递希望的象征。通过“雨说”,诗人表达了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美好期许。
比较阅读,深化理解(15分钟)
展示几首其他描写雨的诗歌片段,如戴望舒的《雨巷》片段,与《雨说》进行比较阅读。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意象、情感、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学生分组讨论,填写比较阅读表格,然后每组选派代表进行发言。教师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深入理解《雨说》的特色和价值。
创意写作,拓展提升(10分钟)
布置创意写作任务:以“雨的心愿”为主题,借鉴《雨说》的表现手法,创作一首不少于10行的诗歌。
学生进行写作,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发挥创造力。
选取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分享,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最后进行总结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课堂总结(3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进行全面总结,回顾诗歌的主要内容、意象特点、情感表达以及通过比较阅读和创意写作所获得的收获。强调诗歌阅读对提升文学素养和丰富精神世界的重要性。
布置作业(2分钟)
背诵《雨说》,并录制自己的背诵音频或视频发送到班级群里。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描写自然景象的诗歌,写一篇赏析文章,字数不少于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