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美术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多彩的窗户》
《多彩的窗户》美术公开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引导幼儿观察窗户的形状和特征,了解窗户在生活中的作用。
技能目标:鼓励幼儿尝试用不同的线条和色彩装饰窗户,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锻炼手部精细动作。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体验创作的乐趣,培养幼儿对生活的观察力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幼儿掌握窗户的基本形状,并能用线条和色彩进行装饰。
教学难点:启发幼儿发挥想象力,创作出独特的多彩窗户作品。
三、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通过展示各种窗户的图片、视频,让幼儿直观地观察窗户的形状、结构和色彩,帮助幼儿建立对窗户的认知。
游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游戏环节,如“窗户变变变”游戏,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幼儿的参与热情。
启发引导法:在幼儿创作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提示等方式,启发幼儿思考,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
四、教学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对窗户有一定的观察和认知。
物质准备:各种不同风格、颜色、形状窗户的图片、视频;画纸、彩笔、油画棒、剪刀、胶水等绘画工具;展示板一块。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3分钟)
播放一段关于房子的视频,视频中重点突出窗户。播放结束后,教师提问:“小朋友们,在刚才的视频里你们看到了什么呀?”引导幼儿回答出看到了房子和窗户。
教师继续提问:“那谁能说一说窗户都有什么作用呢?”鼓励幼儿积极发言,如可以采光、通风、看外面的风景等,从而引出本次活动的主题——多彩的窗户。
(二)观察与讨论(7分钟)
教师在大屏幕上展示各种不同的窗户图片,引导幼儿观察窗户的形状(方形、圆形、拱形等)、颜色(彩色、透明等)和结构(窗框、玻璃等)。
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你最喜欢哪一扇窗户?为什么?”让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分享对不同窗户的感受。
邀请个别幼儿站起来向全班分享自己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适时给予肯定和补充,进一步引导幼儿观察窗户的细节和独特之处。
(三)教师示范(7分钟)
教师选取一张画纸,边讲解边示范如何画多彩的窗户。
首先,用铅笔画出窗户的轮廓,可以是方形、圆形或者其他喜欢的形状。例如:“小朋友们,我们先画一个大大的方形窗户,就像这样,四条边要尽量画直哦。”
接着,在窗户内部画出窗框,可以用直线或者曲线来表现不同风格的窗框。“现在我们来画窗框,看,我用直直的线条把窗户分成了几个小格子。”
然后,引导幼儿思考可以用哪些线条和图案来装饰窗户,如波浪线、折线、星星、花朵等,并示范在窗框内添加这些装饰元素。“我们在这个小格子里画上一朵漂亮的小花,用彩色笔给它涂上喜欢的颜色。”
最后,用彩笔或油画棒给窗户上色,强调色彩的搭配要鲜艳、丰富。“小朋友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把窗户变得五颜六色的,让它看起来更加漂亮。”
在示范过程中,教师不断与幼儿互动,提问幼儿喜欢什么样的装饰,鼓励幼儿发表自己的意见,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四)幼儿创作(15分钟)
给每位幼儿发放画纸、彩笔、油画棒等绘画工具,鼓励幼儿大胆创作,画出自己心中多彩的窗户。教师提醒幼儿:“可以想一想你见过的窗户,或者发挥自己的想象,画出独一无二的窗户哦。”
巡回指导幼儿绘画过程,观察幼儿的创作思路和表现手法,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对于能力较弱的幼儿,教师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引导,帮助他们完成作品;对于有创意的幼儿,教师及时表扬和肯定,鼓励他们继续发挥想象。
(五)作品展示与评价(5分钟)
引导幼儿将自己的作品贴在展示板上,共同欣赏大家的作品。
教师进行简要评价,先肯定每个幼儿的努力和创意,然后选取几幅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详细点评,从色彩运用、线条表现、创意构思等方面进行评价,如“这幅作品的颜色搭配得非常鲜艳,看起来特别活泼;这幅作品的窗框线条画得很流畅,而且装饰的图案很有想法”等。
鼓励幼儿互相评价,让幼儿说一说自己喜欢哪幅作品,为什么喜欢,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六)活动延伸(3分钟)
鼓励幼儿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观察家里的窗户,还可以尝试用废旧材料(如彩色卡纸、塑料片等)为家里的窗户制作一个立体的装饰。
在美工区投放更多的材料,如颜料、贴纸、轻黏土等,让幼儿在区域活动时间继续创作不同形式的多彩窗户作品。
六、教学反思
本次美术公开课《多彩的窗户》旨在通过引导幼儿观察、创作,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从教学效果来看,大部分幼儿积极参与,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以下是具体的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导入生动有趣:通过播放关于房子的视频引起幼儿的兴趣,自然地引出窗户这一主题,激发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幼儿们在观看视频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迅速进入了学习状态,为后续的教学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观察环节细致有效:在观察与讨论环节,展示了丰富多样的窗户图片,让幼儿直观地感受到不同形状、颜色和风格的窗户。小组讨论的形式也有效地促进了幼儿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他们能够积极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喜好,拓展了思维。
示范清晰易懂:教师示范环节,边讲解边绘画,步骤清晰,语言简洁明了,符合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在示范过程中,注重与幼儿互动,鼓励幼儿发表意见,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更好地掌握了绘画技巧。
幼儿创作积极主动:在创作环节,幼儿们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和创造力。他们能够大胆地运用线条和色彩,发挥自己的想象,画出各具特色的多彩窗户。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给予了幼儿必要的帮助和鼓励,使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
评价方式多样:作品展示与评价环节,采用了教师评价、幼儿互评相结合的方式。教师的评价既肯定了幼儿的努力和创意,又从专业角度给予了指导;幼儿互评则培养了幼儿的欣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幼儿在相互学习中共同进步。
(二)不足之处
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在幼儿创作环节,部分幼儿动作较慢,导致最后的作品评价环节有些仓促,没有让每个幼儿都充分表达自己对其他作品的看法。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合理地安排时间,确保每个教学环节都能充分展开。
对个别幼儿关注不足:在巡回指导过程中,虽然尽量关注到了大多数幼儿,但仍有个别幼儿没有得到足够的指导。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个体差异,提前了解幼儿的能力水平,在活动中给予每个幼儿更多的关注和帮助。
材料利用不够充分:在教学过程中,虽然提供了多种绘画工具,但在幼儿创作过程中,发现部分幼儿对材料的利用不够充分,局限于常规的绘画方式。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在活动前引导幼儿了解各种材料的特点和使用方法,鼓励幼儿尝试不同的创作方式,充分发挥材料的价值。
(三)改进措施
优化时间管理: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更加精确地预估每个教学环节所需的时间,并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灵活调整。例如,在幼儿创作前,可以明确告知幼儿创作时间,让幼儿有时间意识;在评价环节,可以选择部分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详细评价,其他作品进行简要点评,确保评价环节既能充分展示幼儿的作品,又能让幼儿有足够的时间表达自己的想法。
加强个别指导:在教学活动前,对幼儿的能力进行更细致的了解和分析,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在活动过程中,增加对个别幼儿的关注频率,及时发现他们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让每个幼儿都能在美术活动中获得成长和进步。
丰富材料探索:在活动前,安排专门的时间向幼儿介绍各种材料的特点和使用方法,通过简单的示范或小实验,激发幼儿对材料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在活动过程中,鼓励幼儿尝试不同材料的组合和使用方式,引导幼儿发现材料的多样性和创造性,提高幼儿的创作水平。
通过本次教学反思,我认识到在美术教学中,要不断关注幼儿的需求和发展,优化教学方法和策略,为幼儿提供更加丰富、有趣、富有挑战性的美术活动,让幼儿在艺术的海洋中快乐成长。
- 上一篇:学前班语文教学计划范文3篇
- 下一篇:《文明礼仪伴我行》教案(范文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