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歇后语(范文3篇)
孔子歇后语集合(一)
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解释:孔子一生致力于教育和整理古籍,家中藏书众多。如果搬家的话,搬的东西大多是书籍。“输”和“书”谐音,用这个歇后语表示做事总是失败,没有成功的时候。
例句:小明最近参加各种比赛,那真是孔夫子搬家——净是输,运气差到极点了。
孔夫子讲学——之乎者也
解释:孔子讲学主要传授儒家经典,说话常常会用到“之”“乎”“者”“也”这些文言虚词。所以用此歇后语形容人讲话喜欢咬文嚼字,满口文言文,显得很迂腐、不接地气。
例句:老张每次说话都孔夫子讲学——之乎者也的,大家都不太听得懂他在说什么。
孔夫子门前卖《论语》 ——自不量力
解释:《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孔子是这方面的权威。在孔子门前售卖《论语》,无疑是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所以用来比喻人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
例句:小李在围棋大师面前吹嘘自己棋艺高超,这简直就是孔夫子门前卖《论语》——自不量力。
孔夫子念文章——咬文嚼字
解释:孔子研究经典学问,对文章的字句非常讲究,读书时会仔细琢磨每一个字的含义。因此这个歇后语用来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死抠字眼儿。
例句:写作文时适当注意用词是对的,但不能像孔夫子念文章——咬文嚼字那样,忽略了整体的流畅性和意境。
孔夫子的嘴巴——出口成章
解释:孔子学识渊博,口才出众,说起话来条理清晰,文采斐然,能够不假思索地说出富有哲理和文采的话语。所以用此歇后语形容人文思敏捷,口才好,一说出来就成文章。
例句:王教授在学术讲座上侃侃而谈,真可谓孔夫子的嘴巴——出口成章,让听众受益匪浅。
孔子歇后语集合(二)
孔夫子挂腰刀——不文不武
解释:孔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以文著称。而腰刀一般是武士佩戴的象征武力的物品。孔子挂上腰刀,既不符合他文人的形象,又不像真正的武士,所以用来形容人做事或风格不伦不类,既不像文人也不像武士。
例句:他这身打扮,穿着西装却戴着一顶瓜皮帽,看起来孔夫子挂腰刀——不文不武的,十分滑稽。
孔夫子喝卤水——明白人办糊涂事
解释:孔子是智慧的象征,是个非常明白事理的人。卤水有毒,喝卤水是很糊涂危险的行为。用这个歇后语表示原本聪明、明白的人却做出了愚蠢、糊涂的事情。
例句:一向精明的老王这次竟然投资了一个明显不靠谱的项目,真是孔夫子喝卤水——明白人办糊涂事。
孔夫子的手帕——包输(书)
解释:和“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类似,因为孔子常与书打交道,手帕用来包裹东西,这里手帕包的自然是书,“输”和“书”谐音,寓意总是失败。
例句:这次足球比赛,咱们队的表现就像孔夫子的手帕——包输,完全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水平。
孔夫子教《三字经》——大材小用
解释: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精通各种高深的学问和经典。《三字经》相对来说是启蒙读物,让孔子去教《三字经》,就好像用高能力的人去做简单的事情,浪费了人才。
例句:让这位名校毕业的高材生去做简单的数据录入工作,简直就是孔夫子教《三字经》——大材小用。
孔夫子游列国——尽是理(礼)
解释: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传播自己的儒家思想,其中“礼”是儒家学说的重要内容。他在游历过程中,处处遵循和宣扬礼义道德。所以用此歇后语表示到处都有理可循,或者形容人很懂礼貌。
例句:张爷爷一生注重礼仪,与人交往那是孔夫子游列国——尽是理,深受大家尊敬。
孔子歇后语集合(三)
孔夫子背书箱——里面大有文章
解释:孔子饱读诗书,他的书箱里装着各种经典书籍和他的研究心得等。所以说他的书箱里面有很多值得探究、有深度的内容,“大有文章”表示隐藏着许多奥秘或值得探讨的问题。
例句:别看这幅画看似简单,其实就像孔夫子背书箱——里面大有文章,仔细品味能发现很多巧妙之处。
孔夫子拜师——不耻下问
解释:孔子虽然学识渊博,但他依然秉持着谦虚好学的态度,愿意向比自己地位低或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问题。这个歇后语体现了孔子这种高尚的求学品德,现在用来鼓励人们要不害怕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
例句:学习就应该有孔夫子拜师——不耻下问的精神,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孔夫子吃粥——心里没数
解释:传说孔子在困境中吃粥,因为条件艰苦,对于粥的数量、质量等情况并不清楚。后来用这个歇后语形容人对事情心中没有把握,不清楚实际情况。
例句:对于这次考试的难度和自己的复习情况,小红心里就像孔夫子吃粥——心里没数。
孔夫子唱戏——出口成章(腔)
解释:一方面借用孔子出口成章的特点,另一方面“腔”又与唱戏联系起来。表示唱戏时唱词优美、顺畅,如同文章一般,也可形容人说话有条理、有文采,同时带有一种诙谐的意味。
例句:这位戏曲演员唱起戏来那真是孔夫子唱戏——出口成章(腔),韵味十足。
孔夫子的徒弟——贤(闲)人
解释:孔子有众多贤能的弟子,如颜回、子路等。“贤”与“闲”谐音,用这个歇后语既可以指真正有贤德才能的人,也可以在调侃时指那些悠闲无事的人 。
例句:周末大家都忙得不可开交,只有他像孔夫子的徒弟——贤(闲)人一样,四处闲逛。
- 上一篇:《穷人》教学设计(范文3篇)
- 下一篇:大自然的语言课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