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肝胆穴位图
艾灸特定的肝胆穴位,对维护肝胆健康有积极意义。
以下为您介绍一些常见的肝胆穴位及其艾灸方法、功效: 期门穴 位置:在胸部,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功效:期门穴为足厥阴肝经的募穴,主要功效为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健脾和胃。
艾灸此穴位可调节肝脏气血,缓解因肝气郁结引起的胸胁胀痛、腹胀、呃逆等症状。
艾灸方法:采用温和灸,将艾条点燃后,对准穴位,距离皮肤2 - 3厘米进行熏烤,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每个穴位灸10 - 15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
章门穴 位置:在侧腹部,第11肋游离端的下际。
功效:章门穴是足厥阴肝经穴位,也是脾之募穴。
艾灸章门穴能起到疏肝健脾、理气散结的作用,可改善肝脾不和导致的胁痛、腹胀、消化不良等问题。
艾灸方法:温和灸10 - 15分钟,或使用隔姜灸,取新鲜生姜切成薄片,用针穿刺数孔,放在穴位上,再将艾绒搓成花生米大小的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一般灸3 - 5壮(一壮即一个艾炷燃烧完)。
肝俞穴 位置:在脊柱区,第9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功效:肝俞穴是肝脏之气输注于背部的穴位,艾灸此穴可养肝明目、疏肝利胆,对肝脏的气血有滋养和调节作用,常用于改善肝血不足引起的视物模糊、眩晕,以及肝气不舒的相关症状。
艾灸方法:可选用艾条温和灸,每次15 - 20分钟;也可用艾灸盒进行艾灸,将艾灸盒固定在穴位部位,每次艾灸20 - 30分钟,以局部温热舒适、皮肤微微发红为度。
胆俞穴 位置:在脊柱区,第10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功效:胆俞穴为胆的背俞穴,艾灸该穴位能利胆疏肝、清热化湿,可缓解胆囊炎、胆结石等疾病引发的胁肋疼痛、口苦咽干等症状。
艾灸方法:温和灸15 - 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也可采用督脉铺灸法(需专业人士操作),借助督脉阳气激发全身阳气,增强温通经络、调和气血、利胆排毒的作用。
太冲穴 位置:在足背,第1、2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搏动处。
功效:太冲穴是足厥阴肝经的原穴,艾灸此穴可平肝息风、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对于肝郁化火引起的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等有较好的调理作用,还能调节情绪,缓解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
艾灸方法:用艾条温和灸,每侧穴位灸10 - 15分钟,注意温度不宜过高,以免烫伤皮肤。
艾灸虽有一定保健治疗作用,但每个人体质和病情不同,艾灸前最好咨询专业中医师建议。
艾灸肝胆穴位图(1)
艾灸肝胆穴位图(2)
艾灸肝胆穴位图(3)
艾灸肝胆穴位图(4)
艾灸肝胆穴位图(5)
艾灸肝胆穴位图(6)
艾灸肝胆穴位图(7)
艾灸肝胆穴位图(8)
艾灸肝胆穴位图(9)
艾灸肝胆穴位图(10)
艾灸肝胆穴位图(11)
艾灸肝胆穴位图(12)
艾灸肝胆穴位图(13)
艾灸肝胆穴位图(14)
艾灸肝胆穴位图(15)
艾灸肝胆穴位图(16)
艾灸肝胆穴位图(17)
艾灸肝胆穴位图(18)
艾灸肝胆穴位图(19)
艾灸肝胆穴位图(20)
艾灸肝胆穴位图(21)
艾灸肝胆穴位图(22)
艾灸肝胆穴位图(23)
艾灸肝胆穴位图(24)
艾灸肝胆穴位图(25)
艾灸肝胆穴位图(26)
艾灸肝胆穴位图(27)
艾灸肝胆穴位图(28)
艾灸肝胆穴位图(29)
艾灸肝胆穴位图(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