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所有穴位图
在中医经络学说里,与大肠相关的穴位主要分布在 手阳明大肠经上,这条经络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止于面部迎香穴。
以下为这条经络上的主要穴位: 手部穴位 商阳穴 位置:在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下同)。
功效:具有清泻阳明、宣肺利咽、开窍醒神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咽喉肿痛、牙痛、耳聋、热病昏迷等,也可用于改善肠道积滞等相关问题。
应用:常用点刺放血的方式,可缓解阳明热盛导致的不适。
二间穴 位置:微握拳,当食指本节(第2掌指关节)前桡侧凹陷中。
功效:能清热解表、消肿止痛,对目昏、鼻衄、齿痛、咽喉肿痛等头面五官病症及手臂疼痛有治疗作用,也有助于调节大肠腑气。
应用:直刺0.2 - 0.3寸,可根据病情进行针刺治疗。
三间穴 位置:微握拳,在食指本节(第2掌指关节)后,桡侧凹陷处。
功效:有清热消肿、调腑通肠、疏风止痛的功效,主治咽喉肿痛、牙痛、腹胀、肠鸣等,对于大肠经循行部位的疼痛也有较好疗效。
应用:直刺0.3 - 0.5寸,可用于日常保健按摩或疾病治疗。
前臂穴位 合谷穴 位置:在手背,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简便取穴法:以一手的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功效:疏风解表、行气活血、通络止痛,为临床常用穴位,广泛应用于头痛、目赤肿痛、鼻渊、齿痛、牙关紧闭、口眼歪斜、耳聋等头面五官诸疾,还可用于治疗发热恶寒等外感病症以及妇产科相关病症如痛经、闭经等,对大肠功能也有调节作用。
应用:可针刺、按摩,针刺时直刺0.5 - 1寸。
孕妇不宜针刺。
阳溪穴 位置:在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向上翘起时,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功效:清热散风、通利关节,主要用于治疗头痛、目赤肿痛、耳聋、手腕痛等,对大肠经气血不畅引起的上肢病症有一定疗效。
应用:直刺0.5 - 0.8寸,也可进行艾灸等疗法。
偏历穴 位置: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处。
功效:具有清热利窍、调肺利水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耳鸣、鼻衄、手臂酸痛、腹部胀满、水肿等病症,对大肠与肺的表里关系有一定调节作用。
应用:直刺或斜刺0.3 - 0.5寸。
肘部穴位 曲池穴 位置: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功效:清热解表、调和营卫、祛风止痒、行气活血、疏利关节,可治疗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症,还可用于高血压、癫狂、腹痛、吐泻等病症,对皮肤瘙痒等也有较好疗效,是调节大肠经气血的重要穴位。
应用:直刺0.5 - 1寸,可根据病情采用不同的针刺手法,也可艾灸。
肘髎穴 位置:在臂外侧,屈肘,曲池上方1寸,当肱骨边缘处。
功效:有散风清热、舒筋活络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肘臂疼痛、麻木、挛急等局部病症。
应用:直刺0.5 - 1寸,可配合其他穴位治疗上肢疾病。
肩部穴位 肩髃穴 位置: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功效:疏散风热、通利关节,是治疗肩部疾病的常用穴位,可用于肩周炎、上肢不遂等肩部及上肢病症,还能辅助治疗瘾疹等皮肤病症。
应用:直刺或向下斜刺0.8 - 1.5寸,可进行针灸、推拿等治疗。
臂臑穴 位置:在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当曲池与肩髃连线上,肩髃下3寸处。
功效:清热明目、通经活络,主要用于治疗肩臂疼痛不举、颈项拘挛、目疾等病症。
应用:直刺或向上斜刺0.8 - 1.5寸。
颈部及面部穴位 扶突穴 位置:在颈外侧部,结喉旁,当胸锁乳突肌的前、后缘之间。
功效:疏风清热、利咽开音、理气降逆,可用于治疗咽喉肿痛、吞咽困难、咳嗽、气喘等,对颈部不适也有一定缓解作用。
应用:直刺0.5 - 0.8寸,注意避开血管。
迎香穴 位置: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功效:疏散风热、通利鼻窍、通络止痛,是治疗鼻塞、鼽衄、鼻渊、口歪等面部病症的常用穴位,还可用于胆道蛔虫症。
应用:略向内上方斜刺或平刺0.3 - 0.5寸,也可按摩。
大肠所有穴位图(1)
大肠所有穴位图(2)
大肠所有穴位图(3)
大肠所有穴位图(4)
大肠所有穴位图(5)
大肠所有穴位图(6)
大肠所有穴位图(7)
大肠所有穴位图(8)
大肠所有穴位图(9)
大肠所有穴位图(10)
大肠所有穴位图(11)
大肠所有穴位图(12)
大肠所有穴位图(13)
大肠所有穴位图(14)
大肠所有穴位图(15)
大肠所有穴位图(16)
大肠所有穴位图(17)
大肠所有穴位图(18)
大肠所有穴位图(19)
大肠所有穴位图(20)
大肠所有穴位图(21)
大肠所有穴位图(22)
大肠所有穴位图(23)
大肠所有穴位图(24)
大肠所有穴位图(25)
大肠所有穴位图(26)
大肠所有穴位图(27)
大肠所有穴位图(28)
大肠所有穴位图(29)
大肠所有穴位图(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