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消肿穴位图
以下为你介绍一些具有消肿作用的常见穴位: 全身通用类 合谷穴 定位:位于手背,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简便取穴法:以一手的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就是合谷穴。
功效:疏风解表、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对于头面五官的肿胀,如牙龈肿痛、目赤肿痛等有较好的消肿作用,还可用于上肢局部的肿胀疼痛。
操作:针刺时一般直刺0.5 - 1寸,可捻转提插行针;日常保健可用拇指指腹按揉,每次按揉3 - 5分钟,以穴位局部有酸胀感为度。
足三里穴 定位: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功效: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
能促进气血运行,增强脾胃功能,有助于消除全身性的水肿,对下肢肿胀效果尤为明显。
操作:针刺可直刺1 - 2寸;按摩时用拇指指腹垂直按压穴位,力度适中,每次按摩5 - 10分钟,每天可进行多次。
也可采用艾灸的方式,用艾条温和灸15 - 20分钟,以皮肤红晕为度。
头面部专用类 阳白穴 定位:在头部,当瞳孔直上,眉上1寸。
功效:清利头目、祛风泄热。
主要用于缓解眼部周围的肿胀,如麦粒肿、眼睑水肿等。
操作:针刺时平刺0.3 - 0.5寸;按摩时用食指指腹轻轻按揉穴位,每次按揉2 - 3分钟,力度以感觉舒适为宜。
颊车穴 定位:在面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中指),闭口咬紧牙时咬肌隆起,放松时按之有凹陷处。
功效:祛风清热、开关通络。
常用于改善面颊部的肿胀疼痛,如腮腺炎、牙痛导致的面部肿胀等。
操作:针刺时直刺0.3 - 0.5寸,或向地仓穴透刺;按摩时用双手食指或中指指腹,同时按揉双侧颊车穴,每次3 - 5分钟。
躯干部专用类 水分穴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1寸。
功效:健脾化湿、利水消肿。
对腹部水肿、腹水等有一定的调理作用。
操作:针刺时直刺0.5 - 1寸;可采用艾灸,用艾炷灸3 - 5壮,或艾条温和灸10 - 15分钟。
也可以用手掌轻轻按揉该穴位,每次5 - 10分钟。
期门穴 定位:在胸部,当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功效: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对于胁肋部因气滞血瘀引起的肿胀疼痛有较好疗效。
操作:针刺时斜刺或平刺0.5 - 0.8寸,不可深刺;按摩时用拇指指腹按揉穴位,力度适中,每次按揉3 - 5分钟。
四肢部专用类 阴陵泉穴 定位: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
功效:清利湿热、健脾理气、益肾调经、通利三焦。
对下肢水肿、膝关节肿胀疼痛等有消肿作用。
操作:针刺时直刺1 - 2寸;按摩时用拇指指腹按揉穴位,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各按揉3 - 5分钟,以穴位局部有较强的酸胀感为度。
太冲穴 定位:在足背,第1、2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搏动处。
功效:平肝息风、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可用于缓解足部肿胀、疼痛,尤其适用于因肝郁化火、气血不畅引起的局部症状。
操作:针刺时直刺0.5 - 0.8寸;按摩时用拇指指腹按揉穴位,每次按揉3 - 5分钟,力度稍重,以产生酸麻胀的感觉为宜。
推拿消肿穴位图(1)
推拿消肿穴位图(2)
推拿消肿穴位图(3)
推拿消肿穴位图(4)
推拿消肿穴位图(5)
推拿消肿穴位图(6)
推拿消肿穴位图(7)
推拿消肿穴位图(8)
推拿消肿穴位图(9)
推拿消肿穴位图(10)
推拿消肿穴位图(11)
推拿消肿穴位图(12)
推拿消肿穴位图(13)
推拿消肿穴位图(14)
推拿消肿穴位图(15)
推拿消肿穴位图(16)
推拿消肿穴位图(17)
推拿消肿穴位图(18)
推拿消肿穴位图(19)
推拿消肿穴位图(20)
推拿消肿穴位图(21)
推拿消肿穴位图(22)
推拿消肿穴位图(23)
推拿消肿穴位图(24)
推拿消肿穴位图(25)
推拿消肿穴位图(26)
推拿消肿穴位图(27)
推拿消肿穴位图(28)
推拿消肿穴位图(29)
推拿消肿穴位图(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