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贴穴位图
产后合理贴敷穴位有助于身体恢复,以下是一些常见可贴敷的穴位及相关作用: 促进子宫恢复 关元穴 位置:在下腹部,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上。
作用:关元穴为人体元气汇聚之处,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的功效。
产后贴敷此穴位,可促进子宫收缩,加快恶露排出,帮助子宫恢复至孕前状态。
贴敷方法:可选用具有活血化瘀、温经通络作用的中药穴位贴,洗净腹部皮肤后,将贴片对准关元穴贴紧,每天贴8 - 12小时,持续使用3 - 7天。
气海穴 位置:在下腹部,脐中下1.5寸,前正中线上。
作用:气海穴有补气益肾、温养冲任的作用。
产后气血亏虚,贴敷气海穴能增强人体正气,推动气血运行,对于子宫复旧不良、恶露不绝等情况有一定改善作用。
贴敷方法:清洁皮肤后,将合适的穴位贴贴于气海穴,保持贴敷部位干燥,每日更换一次,连续贴敷5 - 7天。
促进乳汁分泌 膻中穴 位置:在胸部,横平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上。
作用:膻中穴是八会穴之一的气会,具有理气通络、催乳的功效。
产后乳汁分泌不足时,贴敷该穴位可调节气机,促进乳汁分泌。
贴敷方法:选择专门用于通乳的穴位贴,贴于膻中穴,每次贴敷时间根据个人皮肤耐受情况而定,一般为6 - 10小时,每天一次,连用3 - 5天。
乳根穴 位置:在胸部,当乳头直下,乳房根部,第5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作用:乳根穴直接作用于乳房局部,能疏通乳腺经络,促进乳汁排出。
对于产后乳汁不畅、乳房胀痛等有较好的调理作用。
贴敷方法:将穴位贴准确贴在双侧乳根穴上,注意避免接触乳头。
贴敷时间为每天8 - 12小时,可连续使用5 - 7天。
缓解产后腹痛 神阙穴 位置:位于脐中央。
作用:神阙穴与人体诸经百脉相通,具有健脾和胃、散寒止痛的作用。
产后多虚多寒,寒凝气滞易导致腹痛,贴敷此穴位可温阳散寒、理气止痛。
贴敷方法:选用温热性质的中药穴位贴,贴于神阙穴,注意观察皮肤反应,防止烫伤。
每天贴敷12 - 24小时,可根据腹痛情况连续使用3 - 5天。
三阴交穴 位置: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作用:三阴交穴是足三阴经的交会穴,具有调肝补肾、健脾益气、养血活血的功效。
对于产后气血不畅、肝郁气滞引起的腹痛有一定缓解作用。
贴敷方法:将穴位贴贴于双侧三阴交穴,每次贴敷时间约8 - 10小时,每日一次,连用3 - 5天。
改善产后便秘 天枢穴 位置:在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
作用:天枢穴是大肠之募穴,能调节肠道功能,促进胃肠蠕动。
产后胃肠功能减弱,容易出现便秘,贴敷天枢穴可有效改善这种情况。
贴敷方法:清洁腹部皮肤后,将穴位贴贴于双侧天枢穴,保持10 - 12小时,每天一次,连续使用3 - 5天。
足三里穴 位置: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作用:足三里穴是常用保健穴位,具有健脾和胃、消食化积的作用。
通过贴敷此穴位,可增强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缓解产后便秘。
贴敷方法:将穴位贴贴于双侧足三里穴,每次贴敷时间为6 - 8小时,每日一次,连用5 - 7天。
穴位贴敷疗法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尤其是对于体质特殊或有基础疾病的产妇。
如果在贴敷过程中出现皮肤过敏、瘙痒、红肿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贴敷,并寻求专业帮助 。
产后贴穴位图(1)
产后贴穴位图(2)
产后贴穴位图(3)
产后贴穴位图(4)
产后贴穴位图(5)
产后贴穴位图(6)
产后贴穴位图(7)
产后贴穴位图(8)
产后贴穴位图(9)
产后贴穴位图(10)
产后贴穴位图(11)
产后贴穴位图(12)
产后贴穴位图(13)
产后贴穴位图(14)
产后贴穴位图(15)
产后贴穴位图(16)
产后贴穴位图(17)
产后贴穴位图(18)
产后贴穴位图(19)
产后贴穴位图(20)
产后贴穴位图(21)
产后贴穴位图(22)
产后贴穴位图(23)
产后贴穴位图(24)
产后贴穴位图(25)
产后贴穴位图(26)
产后贴穴位图(27)
产后贴穴位图(28)
产后贴穴位图(29)
产后贴穴位图(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