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首页 > 健康小知识 > 健康常识 > 详情

中药地榆的功效与作用

本类药物性属寒凉,味多甘苦,入血分,能清泄血分之热而止血,适用于血热妄行所致的各种出血病证。

本类药物均为寒凉之品,原则上不宜用于虚寒性出血。又因其寒凉易于凉遏留瘀,故不宜过量久服。

李时珍曾说:“宁得一斤地榆,不要明月宝珠。”可见,自古地榆的药用价值就被珍视。地榆沉降而走下焦,适用于下焦血热或湿热蕴结引起的便血尿血、痔疮出血等症。地榆又是治疗烧伤烫伤之要药。

中药地榆的功效与作用

来源:地榆为蔷薇科植物地榆或长叶地榆的根。春季将发芽时或秋季植株枯萎后采挖。除去须根,洗净,晒干生用,或炒炭用。

产地:地榆产于我国南北各地,长叶地榆习称“绵地榆”,主要产于安徽、浙江、江苏、江西等地。

相关名字:地芋、绵地榆、黑地榆、西瓜香、玉札、玉豉、无名印、地榆炭。

性味归经:苦、酸、涩,微寒。归肝、大肠经。

功效:凉血止血,解毒敛疮。

性状鉴别:

中药地榆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地榆的功效与作用

地榆本品呈不规则纺锤形或圆柱形,稍弯曲,长5~25cm,直径0.5~2cm。表面灰褐色至暗棕色,粗糙,有纵纹。质硬,断面较平坦,粉红色或淡黄色,木部略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微苦涩。

绵地榆本品呈长圆柱形,稍弯曲,着生于短粗的根茎上;表面红棕色或棕紫色,有细纵纹。质坚韧,断面黄棕色或红棕色,皮部有多数黄白色或黄棕色绵状纤维。气微,味微苦涩。

饮片地榆呈不规则的类圆形片或斜切片。外表皮灰褐色至深褐色。切面较平坦,粉红色、淡黄色或黄棕色,木部略显呈放射状排列;或皮部有多数黄棕色绵状纤维。气微,味微苦涩。

地榆炭形如饮片地榆,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具焦香气,味微苦涩。

主治病证:

1.血热出血证。

本品味苦寒入血分,长于泄热而凉血止血;味兼酸涩,又能收敛止血,可用治多种血热出血之证。又因其性下降,故尤宜于下焦之下血。

用治便血因于热甚者,常配伍生地黄、白芍、黄芩、槐花等,如约营煎(《景岳全书》);用治痔疮出血,血色鲜红者,常与槐角、防风、黄芩、枳壳等配伍,如槐角丸(《和剂局方》);用治血热甚,崩漏量多色红,兼见口燥唇焦者,可与生地黄、黄芩、牡丹皮等同用,如治崩极验方(《女科要旨》)。本品苦寒兼酸涩,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涩肠而止痢,对于血痢不止者亦有良效,常与甘草同用,如地榆汤(《圣济总录》)。

2. 烫伤、湿疹、疮疡痈肿。

本品苦寒能泻火解毒,味酸涩能敛疮,为治水火烫伤之要药。

可单味研末麻油调敷,或配大黄粉,或配黄连、冰片研末调敷;用治湿疹及皮肤溃烂,可以本品浓煎外洗,或用纱布浸药外敷,亦可配煅石膏、枯矾研末外掺患处;本品清热凉血,又能解毒消肿,用治疮疡痈肿,无论成脓与否均可运用。若初起未成脓者,可单用地榆煎汁浸洗,或湿敷患处;若已成脓者,可用单味鲜地榆叶,或配伍其他清热解毒药,捣烂外敷局部。

用法用量:煎服,10~15g,大剂量可用至3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止血多炒炭用,解毒敛疮多生用。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酸涩,凡虚寒性便血、下痢、崩漏及出血有瘀者慎用。对于大面积烧伤病人,不宜使用地榆制剂外涂,以防其所含鞣质被大量吸收而引起中毒性肝炎。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妇人乳疒至痛,七伤,带下病,止痛,除恶肉,止汗,疗金疮。”

2.《本草纲目》:“地榆,除下焦热,治大小便血证。止血,取上截切片炒用,其梢能行血,不可不知。杨士瀛云:诸疮痈者加地榆,痒者加黄芩。”

3.《本草正》:“味苦微涩,性寒而降,既消且涩,故能止吐血、衄血,清火明目,治肠风血痢及女人崩漏下血,月经不止,带浊痔漏,产后阴气散失,亦敛盗汗,疗热痞,除恶肉,止疮毒疼痛。凡血热者当用,虚寒者不相宜也。作膏可贴金疮,捣汁可涂虎、犬、蛇、虫伤毒,饮之亦可。”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地榆根部含有地榆苷Ⅰ、Ⅱ、A、B、E等及酚酸类性化合物,尚含少量维生素A。止血主要成分为鞣质。

2.药理作用:地榆煎剂可明显缩短出血和凝血时间,生地榆止血作用明显优于地榆炭;实验表明,地榆制剂对烧伤、烫伤及伤口的愈合有明显的作用,能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少渗出,减轻组织水肿,且药物在创面形成一层保护膜,有收敛作用,可减少皮肤擦伤,防止感染,有利于防止烧、烫伤早期休克和减少死亡发生率。体外实验表明,地榆水煎剂对伤寒杆菌、脑膜炎双球菌及钩端螺旋体等均有抑制作用,尤其对痢疾杆菌作用较强。

3.临床研究:用地榆30g,醋适量。以醋煎地榆,放置一夜,次晨温服之,每日1剂。治疗崩漏43例,总有效率为95%(山东中医杂志,1991,3:53);用地榆、艾叶各10~30g,大黄6g(后下),煎服,每日1剂,3~7天为1疗程。治疗菌痢80例,总有效率为96.3%(湖北中医杂志,1994,4:32);另据报道,本品还可用治伤寒、上消化道出血、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肛裂、烫伤等。

注:内容及图片来自教材和网络,仅作科普学习,文中涉及所有方剂药物及治法为学习参考之用,非专业人士请勿试药。

您可能感兴趣

中药川芎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川芎的功效与作用

本类药物多具辛味,辛散善行,既入血分,又入气分,活血每兼行气,有良好的

中药槐花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槐花的功效与作用

本类药物性属寒凉,味多甘苦,入血分,能清泄血分之热而止血,适用于血热

中药丹参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丹参的功效与作用

本类药物多具辛味,辛散善行,既入血分,又入气分,活血每兼行气,有良好的

中药侧柏叶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侧柏叶的功效与作用

本类药物性属寒凉,味多甘苦,入血分,能清泄血分之热而止血,适用于血热

中药白茅根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白茅根的功效与作用

本类药物性属寒凉,味多甘苦,入血分,能清泄血分之热而止血,适用于血热

中药延胡索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延胡索的功效与作用

本类药物多具辛味,辛散善行,既入血分,又入气分,活血每兼行气,有良好的

中药水蛭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水蛭的功效与作用

凡药性峻猛,以破血逐瘀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破血逐瘀药。本类药物味

中药白前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白前的功效与作用

本节药物,味多辛苦,性多温燥,主归肺、脾、肝经,有温肺祛寒,燥湿化痰之

中药凌霄花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凌霄花的功效与作用

凡以调畅血脉,通经止痛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活血调经药。本类药物性

中药虻虫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虻虫的功效与作用

凡药性峻猛,以破血逐瘀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破血逐瘀药。本类药物味